劉備臨終教阿斗的啟示
公元223年,劉備和東吳作戰(zhàn)失敗,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宮。臨終之前,他寫了一道遺囑給他的兒子劉禪:“朕初疾但下痢身,后轉(zhuǎn)染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死復(fù)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業(yè)。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要求聞達,至囑!至囑!”
劉備的遺囑,表達了他對兒子的期望。他聽說諸葛亮稱贊劉禪聰明,進步快,雖然也很高興,其實并不全信。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在“賢”和“德”兩方面都能有所長進,既要多讀一些有關(guān)治國和行軍打仗策略的書,更要注意道德修養(yǎng)。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劉備又是以有“知人之明”著稱的。他對劉禪應(yīng)當(dāng)說是有所了解的,他已經(jīng)預(yù)感到這位太子可能出息不大,所以他臨終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同時,他對兒子在道德上的主要要求就是注意小善與小惡。
當(dāng)然,真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并不容易,人們常常因為事情小而放松警惕,馬馬虎虎,自己怨自己,也容易得到別人的諒解,有的父母往往認(rèn)為事情小,而忽略了對子女的教育。然而“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防線突破以后,就會積小成大,造成致命傷害。這位劉禪,也就是人們熟悉的“劉阿斗”,確實在歷史上并不怎么爭氣,對其父親的肺腑之言他并沒有聽進去多少,甚至當(dāng)作“耳邊風(fēng)”。
作為今天的我們,翻看一看三國蜀后主劉禪的一生歷史,從其十六歲登上皇帝寶座到投降魏國為止,既沒有什么“大善”也沒有什么“大惡”,他的壞處就是寵幸宦官,縱情享樂,不懂得治理國家之道。諸葛亮生前對劉禪還有監(jiān)督約束作用。然而,從諸葛亮寫的《出師表》看,當(dāng)時劉禪就做了很多不象樣的事,為此諸葛亮說了三件“不宜”,一是不宜妄自匪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二是對官吏的升降獎罰不宜異同;三是刑賞“不宜偏私”。如果沒有這方面的事實,諸葛亮是不會說的。等到諸葛亮去世,失去監(jiān)督的劉阿斗這些毛病就全發(fā)展了。小錯誤可以釀成大傷害,劉備以小見大意識到自己兒子日后的問題,在沒有開始形成即指了出來,可是他卻沒有來得及改變兒子的思想品德,就自己撒手西去,致使后來,魏兵兵臨城下,劉禪不戰(zhàn)而拱手投降,成了后人常說的“樂不思蜀的阿斗”。 (蔡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