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良
日前,在朱文亮、陳國強的帶領下,我們走訪了黃石鎮金山村。這是一個寧靜的水鄉,一條條河溝清澈見底,沿岸樹木郁郁蔥蔥,整個村子的道路呈棋盤狀分布,六橫四縱。傍晚時分,站在橋上,壺公山的倒影“投”到河面的正中間,煞是美妙,“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好一幅山水美景!令人稱奇的是,這樣的景致在村里隨處可見。站在村里的任何一座橋梁上,你都可以一睹山水交融的景色。
金山村,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還是遠近聞名的龍舟競渡村。“我劃了幾十年龍舟,14歲時就開始在溝里劃。龍舟競渡是傳統,更是情懷,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莆田人敢拼敢搏的精神。”講起劃龍舟,朱文亮神采飛揚,充滿了自豪感!在這片稻香撲鼻的土地上,每年端午節前,金山村的“龍舟頭”都會先跟大伙溝通,并邀請同宗兄弟、塘下村的朱姓村民,開始“哐哐哐”地為龍舟事宜奔忙,大家或集資買船,或自己動手制作。“過去,我們都是自己做龍舟,有幾條船,還是我們自己制作的呢。‘熨走馬’,即給船的兩只龍骨按一定的弧度定型,這道工序通常是在晚上進行……此外,還有關鍵的一步,即是點睛。”陳國強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滔滔不絕講了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著,仿佛早已把龍舟競渡當成了生命里一件重要的事!為了能早早地下河溝,通常得有長達5個月的“龍舟季”。金山村的男人對于“劃龍舟”有一種特別的感情,他們用熱情、能量為傳統文化注入新動能。朱文亮說:“從小住在水邊,我們對于龍舟的喜愛是刻在骨子里的。”龍舟見證了金山村的變遷、發展,也印證著龍舟文化在這里的代代傳承。
之后,我們慕名來到李祠。李宏(1042-1083),侯官縣人。宋熙寧八年(1075),李宏攜款7萬緡來莆田,第三次興建木蘭陂。李宏在僧人馮智日的協助下,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親自勘察地形,慎重選址,精心設計,嚴密施工。經過8年努力,終于在宋元豐六年(1083)建成著名的木蘭陂。據了解,當年李長者為了治水,考察地形,踏遍了木蘭溪南洋平原,中途在金山病逝,后人因此建了李宏祠。據《木蘭陂志(十四家本)》,南宋吏部尚書、邑人林大鼐撰寫的《李長者傳》,“其白地盡輸于官,而官司酬獎李公得小龜嶼北、大龜嶼東沿海白地。后人塍海而耕,皆仰余波,計其所溉殆及萬頃。變瀉鹵為上壤,更旱暵為膏澤。仁人之工,其利溥哉!……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旱,水不能澇。”據明代周瑛、黃仲昭的《興化府志》(舊抄本)載:“大孤嶼,平田中突起一堆阜,如龜形,故又呼大龜嶼……按,宋志謂,大孤嶼小孤嶼在縣東七十里海上。通志引著作郎徐師仁詩云,‘大孤小孤江中央’。”
聽說金山的良田一年三熟,我們一下子來了興致。金山村就在興化平原南洋這片沃土上。經過近千年的拓荒和開墾,這里仍然是一年三熟,據清林揚祖《莆田縣志稿》卷四風俗、物產、祥異載:“莆田歲二熟,皆種早晚稻。地肥者種一麥,則歲有三熟。磽確者種麥晚熟則繼種大冬稻唯二熟……”
金山村境內東面有石盤溝,上有40米長的石盤橋橫跨;南部有4.42公里長的金東線鄉道,道路北邊就是門前溝,東西流向,起于白石溝止于與徐厝村交界處;西部有白石溝,自南從金山大橋到華東村為止;北部有大龜嶼山,海拔100米。
金山村附近有金山交通站舊址、莆田工藝美術城、梅妃故里等旅游景點。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一方人則體現了一方水土的靈魂所在。金山村的美,讓人感受到一種愜意與寧靜。站在河溝邊,望著山水交融,我仿佛看到了金山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