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上善若水,“傣”字含水。傣族喜水好水,瀕水而居,是親水愛水的民族,潑水節便是鮮明例證。
傣族潑水節在四月中旬。不巧的是我們錯過了時節,來到西雙版納正值仲夏,巧的是依然在景洪市橄欖壩傣族文化園,見識了“天天都過潑水節”大型狂歡。
天天潑水節!盡管不那么原生態,卻也淋漓盡致,飛濺的水花別開生面。
傣族文化園是村寨式公園,右攬瀾滄江,左擁龍得湖,被譽為西雙版納之魂。
園區分布著保存完好的曼將、曼春滿、曼乍、曼嘎、曼聽五個自然村寨,或許是寨子專業不同,傣語又稱篾套寨、花園寨、廚師寨、趕集寨、宮廷花園寨。
進入園門,便感受到一派自然、純樸、寧靜的氛圍,園中綠樹花果掩映,佛寺金塔輝煌,傣家竹樓錯落。飯館民宿門前,多有龍珠或孔雀開屏裝飾,有的干脆吊起了一串水雷樣的農家陶缸招搖,頗有東南亞異國風情。
循路過寨,我只在曼春滿古佛寺作短暫停留,便穿過長長的燒烤、水果和民族小商品攤點,直奔潑水廣場。
呀呀,說是廣場,不如說是一只碩大的圓形碟子,“碟”中低洼處,矗立著一尊白象馱金轎“王子出征”雕像。底座一圈噴泉呈禮花狀撒開,形成一汪天藍色清泉。“碟”沿兩行環狀傣式建筑對稱羅列。
蘆笙曲響起,噴泉跳起了狐步舞,潑水儀式拉開序幕。
幾位著筒裙的傣族姑娘挑著紅、黃長幡魚貫而來,后跟著一列撐白傘執紅扇的傣家女兒,還有扮演孔雀公主和傣族王子的灑水花車呢。他們繞“碟”一圈后,簇擁出族里長老,莊嚴地敬天地祭水神禱告,接著,場邊孔雀郵局樓欄上的男女司儀高聲宣布,潑水正式開始!
就像聽到了沖鋒號,在傣族姑娘和小伙子載歌載舞的引領下,數百名手持水槍和塑料盆的男女急不可耐沖進水場,俯身舀水漫天潑灑,水槍注水胡亂掃射,他們中,有兒童少年,有青年情侶,也有中老年游客,高興得手舞足蹈,又叫又跳,頓時渾身淋濕。
場中噴泉變換花樣,如銀蛇環舞噴得更歡了,铓鑼和象腳鼓的節拍更加熱烈,仿佛在訴說傣家的歷史源流和神奇故事。潑水廣場被游客圍得水泄不通,場中就像一片開鍋冒泡的沸水,滿場的踴動,滿場的水花,滿場的歡叫,滿場的笑聲。
我踏上場邊梯級看到:
幾個小伙子持水槍迎面對射,互不相讓打水仗,一下子就成了一群“落湯雞”,卻抹著臉上的水樂開了花。
一女子舀起滿盆水要潑一中年男,那男子大笑著鉆進人群逃之夭夭,女子轉身就把水盆往另一青年兜頭兜臉蓋去,那學生樣青年醍醐灌頂一激靈,連手中的盆子都脫落了。
一個少年“偷襲”他人,結果受到眾人圍攻,被潑得睜不開眼,只好俯身用水盆護住嘴臉。
一位渾身濕透的傣家姑娘提水沖向場邊,猛然往圍觀游客潑來,隨之把潑濕衣服的一位年輕游客拉進了潑水場。
……
歡快熱烈的潑水場面,具有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圍觀游客更多地被拉入潑水場,參與人數不下千人。光從“天天都過潑水節”便可印證,傣族文化園是活著的民族歷史博物館。
傣族創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描述開天辟地時說,水是孕育萬物的乳汁,生命的源泉,是無比神圣的。
傣族人認為,潑水表示著親愛和敬重,就是把美好祝福送給對方,你被潑的水越多,得到的祝福和幸運也就越多。
潑水節是玩水、戲水、親水、樂水,每個人都心甘情愿當一只“落湯孔雀”。
水花怒放,飛濺著幸福與吉祥,經樓欄邊司儀招引,一群年輕人聚集到司儀樓下,舉著水槍和水盆跳躍歡呼著:“水!水!水!”并由司儀點名跳舞,潑水節進入高潮,一條條水龍盤旋,盤旋著吉祥;一朵朵水花怒放,怒放著幸福。
難怪,傣族潑水節被稱為“東方狂歡節”。
水是人類生存的根基,由如水般的祝福,我想起了觀音大士手持的凈瓶和用柳枝沾灑的甘露。
春天去江南,在太湖邊西山圣境,肅穆的觀音殿里就立著一尊手傾凈瓶圣水的白玉觀音,殿后縹緲峰上,88米高的金色觀音手結吉祥印屹立山巔,甘泉自腳下沿著數百級石階潺潺而下,你會感到身心都受到了一種圣潔的洗禮。
在傣族文化園,人們則領受了舒心暢意的洗滌。這里園青水靈,每天都演繹著傣家飛濺的歡樂和真誠的祝福,見證了一個關于“水”的民族盛會。
但愿這深情水、幸運水、吉祥水、祝福水灑遍華夏大地,永遠沐浴著善良且富有良知、愛心和正義感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