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溪與店仔頭
延壽溪又名南萩蘆溪,雅稱綬溪,發源于仙游縣,經九鯉湖流入莆田境內常太鎮的莒溪,與長嶺溪合為南萩蘆溪。過南垾又含蔡塘溪向東行,熨斗溪匯長基水自左來合,東溪匯東西會岐尾水自右來合,名漁滄溪。又東行,溪床石骨瑩凈,皆如蒼玉,名碧瀨,又名北瀨。1958年于此建大壩為東圳水庫,溢洪道水出古“泗華陂”從此入平原為延壽陂,以延壽村而得名,后又通稱為延壽溪。
舊志稱此溪“十里無湍激聲,縈繞九華山下一碧如帶”,故亦名“綬溪”。溪有潭名“徐潭”,潭有石露水中名“釣礬”,是晚唐詩人徐寅所吟的:“歸來延壽溪頭住,終日無人問一聲”的隱居釣游之處。“綬溪釣艇”便是莆田廿四景之一。詩云:“春流新漲溢平堤,釣艇家家泛壽溪。釣罷扣弦歌一曲,半山落日賣鱸魚。”歷史上的延壽溪,正是名人寄情山水,修身養性之所。
唐神龍間(705-706)吳興于溪白杜塘筑堤遏流開新溝大小60多條,造北洋溉田萬余頃,建延壽陂,又于上游開“長生港”以分洪,于杜塘開水道達海埔,利用天然壅河為塍,遏水入洋,水大漲則自流,沖刷河塍入海,水減仍循舊道,河則復聚如故,故名“兒戲陂”。今北洋盡墾,一望平原為田,遠離海線。
延壽溪干流長度,從莒溪到泗華陂共51公里,干支流總長189公里。每年中秋之夜,皎潔的月光把九華山峰巒倒映溪中,月到中天,一朵九蓮恰好嵌在延壽橋兩座橋墩之間,仿佛一漁翁駕舟垂釣。延壽橋似長虹雄踞溪流之上,水光瀲滟,丹荔飄香。
店仔頭是在溪白村企溪自然村西南隅,地處延壽下游,與延壽村隔溪相望,宋時就有一條臨溪狹長的小街市墟,舊時就是白杜一處繁榮的溪畔商業小埠頭。早在宋建炎間延壽橋建成之前,店仔頭就是延壽溪一處古渡口,當時閩南一帶上福州的古驛道都要在此過渡,歷代為西天尾、梧塘、萩蘆、廣業、山區通往莆城必經之地。
店仔頭至今還保留一段古街道,寬約2.5米,長150米左右,以青溪石鋪設路面,兩旁仍存廿多家老店鋪,南臨綬溪,背靠九華山,四圍荔枝掩映,碧水環流,環境如詩似畫。
1958年8月,東圳水庫山洪暴發成一場大水災,首當其沖店鋪倒塌,后經逐年恢復重建,舊貌新容,店鋪依然營業,雖不比過去繁榮,然而作為延壽溪畔一處千年古渡遺跡和商業古街,店仔頭仍將永遠地珍藏在人們的記憶中。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