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磚制文房用品展柜
明代興化府城磚展柜
方廷范墓磚
黃鞏墓磚
“端明文學游公墓”的墓磚
“明堂吳墓”的墓磚
明代興化府城磚
磚雕書法作品
磚雕書法作品
磚制多孔的筆插
磚制圓形筆洗
“福祿壽喜”字磚鎮紙
長方形磚硯
雙獅戲球磚硯
臥虎磚硯
近日,涵江區檔案館原館長方明堅邀筆者到涵江區三江口鎮芳山村,參觀由莆田市檔案館、涵江區檔案館在明耀家宅主辦的“鄉村記憶檔案——紅磚文化展廳”。展廳展覽了明耀收藏多年的紅磚系列實物1500多件,共800余種,完整地體現了曾經燦爛的紅磚文化。筆者對文史與書法感興趣,于是從中選取歷史名人墓磚、興化府城磚、磚雕書法、磚制文房用品四個品種描述之,以饗讀者。
歷史名人墓磚
唐末方廷范墓磚模印楷書“方金紫長官墓磚”七字。此塊墓磚是明耀堂哥明泉、明堅于2004年的一個周末,騎摩托車到常太鎮南芹山尋找先祖方廷范墓址時無意間撿到的。
方廷范,莆陽金紫方氏三世祖。廷范之祖父方琡公,安徽歙縣人,遷徙河南光州固始。廷范歷任閩長溪、古田、長樂縣知縣,任職皆有政聲,民稱其為“長官”。時唐末中原割據,卜居于莆田城內刺桐巷,遂以姓稱其巷曰“方巷”。其子六人,俱從河南登第,時稱“六桂”。其以第五子仁載貴贈金紫光祿大夫。卒葬保豐里(今城廂區常太鎮)南芹山。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題墓碣“贈金紫光祿大夫方公之墓”。2009年,莆仙方氏族人重修墓園。
明代黃鞏墓磚模印楷書“明大理寺少卿后峰黃公墓磚”十二字,保存完整。
黃鞏(1480-1522)字仲固,號后峰。莆田涵江黃巷(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人。黃岸后裔。明弘治十四年(1501)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顧鼎臣榜三甲第七十四名進士,授德安府推官。明正德四年(1509)以考績升刑部主事。正德六年秋調轉兵部武庫司主事。明正德九年(1514)進員外郎,充會試同考官。升兵部郎中歷車駕、職方二司。明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將南巡,江彬握勁兵,其上疏崇正學、通言路、正名號、戒游幸、去小人、建儲貳等六事,員外郎陸震見疏稱嘆,毀己稿,與其連署以進,帝怒甚,下二人詔獄,復跪午門。眾謂天子且出,鞏曰:“天子出,吾當牽裾死之?!惫蛭迦?,期滿,仍系獄。越二十余日,廷杖五十,斥為民。江彬使人沿途行刺,有治洪主事知而匿之,間行得脫。既歸,杜門著書,貸米留客,日中未爨,晏如也,嘗嘆曰:“人生至公卿富貴矣,然不過三四十年,惟立身行道,千載不朽。世人顧往往以此易彼,何也?”嘉靖登極(1521),召為南京大理寺丞,疏辯大禮反覆千余言。嘉靖元年(1522)入朝慶賀,六月犯暑以行,九月初九卒于西長安之朝房,年四十三歲,“一時縉紳,罔弗悼痛”。無子。十月詔贈南京大理寺右少卿,并與祭一壇。天啟初,追謚“忠?!?。明末,巡按聶豹改立誠書院為黃鞏祠,春秋祀祭。后入祀莆田鄉賢祠。其著《后峰集》存世?!睹魇贰酚袀?。
另外,還有模印楷書“端明文學游公墓”的墓磚,唐中葉游植與其弟游匹自廣平任城遷福建,游植居今荔城區西天尾鎮后埔村,為游氏入莆南支始祖。其后裔居涵江附近埭里一帶的為端明派。此塊墓磚上的七個字表明游公精通儒家經典,居住在涵江附近埭里一帶。另有模印楷書“瑤臺張公墓磚”的墓磚,模印楷書“明堂吳墓”的墓磚等。
明代興化府城磚
明耀收藏的一些明代興化府城墻磚,分別模印“興化府城磚·瑤臺”“興化府城磚·塘頭”“興化府城磚·九里”“興化府城磚·仙邑”,大致尺寸:長30.5厘米,寬15.5厘米,高10.5厘米??钭帜S≡诔谴u長邊或寬邊上,為楷書字體,結體端莊大方,筆畫遒勁有力,氣韻生動。由款字內容可知“瑤臺”是現荔城區黃石鎮瑤臺,“塘頭”是現涵江區國歡鎮塘頭,兩地以前都是燒窯專業村,也是城磚的燒制地?!熬爬铩敝腹艜r江口“九里洋”平原上燒制城磚的村莊,模印燒制地為“九里”?!跋梢亍敝赶捎慰h,明代興化府城磚的需求量非常大,因而分配仙游縣燒制一批城磚,模印燒制地為“仙邑”。這些城磚是莆田城墻建設史的重要見證。明代興化府城磚見證著莆田的歷史變遷,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屈指算來,距今已有幾百年了。
磚雕書法
明耀收藏二塊磚雕書法展品,分別剔刻唐代詩人劉方平的七言絕句《月夜》詩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和宋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家朱熹傳世名詩《觀書有感》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行書作品,蒼勁有力,讓人嘆為觀止。
2018年11月,莆人俞宗建《朱熹半畝方塘考》一書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俞宗建從實物文獻、方志史書、朱熹行蹤、莆陽詩文、觀書詩境、創作時間、朱熹著作、創作背景、理學淵源、哲學思想十個方面經過三年的學術研究和縝密考證得出全新觀點,即宋紹興三十年(1160)仲冬(農歷十一月下旬)至紹興三十一年(1161)暮春初夏間,朱熹自延平(南平)專程來莆拜訪著名理學家“南夫子”林光朝,訪師求學,長達近半年。朱熹聆聽林光朝講道,理學思想有了一次重大的轉折和提升。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三月,朱熹在黃石國清塘(位于黃石七境下莊村)觀書亭(濯纓亭)上有感而作《觀書有感》二首,此組詩既是景物詩,也是借景喻理、情景交融、意蘊深長的哲理詩。其中“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詩境取自現實生活場景,具景物詩特征,描繪了莆田黃石谷城山西麓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畫卷。
明耀無意間收藏的朱熹名詩句磚雕書法展品,如今成了一件頗具文化品味的展品。
磚制文房用品
明耀收藏的磚制文房用品有磚筆插、圓形筆洗、“福祿壽喜”字磚鎮紙、雙獅戲球磚硯、臥虎磚硯等。
磚制多孔的筆插是文房用具,明清時使用的比較多,除了用以插筆外,筆插器物還被賦予了其他功能,可以用來放墨,也可以用來做筆洗,一物多用。后來,筆插淡出了文房用品,被人逐漸淡忘。
筆洗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房用具,與水丞、硯滴、鎮紙、筆架、筆舔、墨床、印盒、糨糊盒等同屬文房小九品之一,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
鎮紙是一種文房用具,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形,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此件長方條形鎮尺長20厘米,寬5厘米,厚2厘米。鎮尺上兩端模印“福祿”“壽喜”四字,中間模印花卉圖案。此件鎮尺上模印“福祿壽喜”四字分別代表了老百姓對幸福、升官、長壽、喜慶四個方面的憧憬,它以樸素而直白的藝術語言,表達百姓對生命的關注,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對自身社會價值的追求。
磚制文房展品中形狀各異的磚硯,材質雖非名貴,然歷史文化感強。透過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磚硯,可看出莆陽人“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刻苦求學精神。莆陽學子大多出身貧寒家庭,求學所用之硯雖然不是四大名硯,但人窮志大,勵志上進,勤奮好學,自強不息。因此歷代科甲鼎盛,人才輩出,名人相繼。直到現在,莆陽人才之盛,仍令海內外刮目相看。在重教興學的社會氛圍熏陶下,莆陽人讀書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芳山村是曾經輝煌一時的磚瓦燒制專業村。方明耀是一位地道的芳山村人,對先輩的紅磚制作工藝情有獨鐘,喜愛有加。其多年收藏紅磚系列實物,并在檔案部門支持下,開辟“紅磚文化展廳”,用豐富的展品,傳播家鄉紅磚文化,傳承工匠精神,讓紅磚記憶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