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治國策略值得贊賞
《史記》載:公元前一八O年,漢朝的周勃、陳平、灌嬰、劉章等幾位大臣,趁著呂后去世,扶代王劉恒為帝,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后,首先去拜見宋昌、張武二臣,他知道,要保住君位,治理天下,只能虛心尊重高祖時候的一些大臣,其次是要關心百姓生活,多給百姓一些實惠,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于是,文帝下了詔書,大赦天下,廢除了一人犯罪,誅連父母妻子的“連坐法”。這一舊法廢除,深得萬民擁護。
為了體現君愛民的舉動,文帝下詔書,救濟各地的鰥、寡、孤、獨、貧困;尊敬和關照老人,規定80歲以上老人,每月每人給大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每月每人給布2匹、絲棉3斤。
有一個地方發現有一匹千里馬,這是無價之寶,當地群眾湊了錢,公推養馬人,把這匹千里馬獻給文帝,文武百官見了千里馬,一起向文帝道賀,文帝卻對大臣們說:“我出巡的時候,前面有旗車,后面有履車,平時巡游,每天也不過五十里;天子行車,每天只走三十里,我騎了千里馬,一個人要跑哪里去呢。”他當即吩咐左右,把千里馬送還給原主人,又給了來回的路費。文帝怕今后還會有人送來禮物,便下了詔書,不準四方官民來獻任何禮物。
文帝即位一年,由于策略有方,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也安居樂業。
文帝深知,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啟用有才能的人,還有敢說話的人。譬如敢于批評朝中存在的弊端,敢于揭露昏官、贓官和狡官,并能提出新政好主張的良臣。這也是文帝“用人之道”的英明之處。
文帝在廢除“全家連坐法”的基礎上,又下詔書,廢除“誹謗妖言法”。他認為這個舊法不廢除,是封了人們的嘴,使朝中大臣不敢暢所欲言,使做皇帝的也再沒有渠道聽到自己的過失。此舉深受官民稱贊,體現文帝實在英明無比。
不斷改革刑法,是封建社會極端重要的法律制度。
文帝做了一件眾人稱道的好事,廢除“肉刑”。故事梗概是,在喬國太倉地方,有一辭官行醫的人,名叫淳于意,被人告到官府,說他是庸醫殺人,當地官吏判他“肉刑”,解到長安執行。淳于意有5個女兒,其中最小的一個叫緹縈,她為了挽救父親,不顧父親勸阻和解差的反對,尋死覓活跟著到長安。她上書漢文帝。文帝見是一位小姑娘,認為她是一位孝女,十分同情,也認為“肉刑”太殘忍,是不得人心的,于是召見丞相張蒼和幾位大臣,叫他們擬一份可代替“肉刑”的法律,結果新法出來了:1、廢除臉上刺字的肉刑,改為服苦役;2、廢除割去鼻子的肉刑,改為打300板子;3、廢除砍去左右足的肉刑,改為打500板子。
文帝即位十多年,國內太平,與匈奴未發生戰爭。國家有了一定積蓄,有人建議要造一個露臺,文帝了解工匠得花一百金(漢朝以黃金一斤為一金),漢文帝是個十分節儉的皇帝,他說不必要花這么多錢,他說:“我住在先帝的宮里已經覺得害臊,何必造露臺呢。”
為了給百姓做個儉樸的榜樣,文帝穿的衣服是黑色的厚帛做的。皇后打扮也很樸素,宮女更不要說了。宮里的帳幕、帷子全不刺繡,也沒有花邊。
漢文帝不但制定出“男耕女織”的儀式,而且在春耕之時,親領眾臣下地耕種,與民同甘共苦。皇后則率領宮女采桑、養蠶,生產蠶絲,作為祭服原料。
由于文帝采取一系列長治久安措施,并身體力行,創建了一個太平盛世,民富國強的局面。文帝去世后,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景帝,他繼承文帝業績,勵精圖治。 (黃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