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還原武大郎夫妻的真實面貌
古典文學小說、傳統戲劇、現代電影電視、民間傳說等都一直把武大郎描繪成一個身材短矮、面目丑陋、沿街叫賣炊餅的弱智庸人,同時把潘金蓮裝扮成一個容貌妖嬈,品質敗壞的淫婦。
《水滸傳》說:武大與武松是一母所生,武松身長八尺,力大千斤,相貌堂堂,有英雄氣魄;武大身長不滿五尺,人物猥獕,渾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自武大娶了潘金蓮之后,當地惡少嫉妒,常來門前叫喊:“一塊好肉落在狗口里”,“一枝鮮花插在牛糞上!”武大身矮貌丑,懦弱老實,看在清河縣住不穩,就搬來陽谷紫石街租房居住,每日仍挑賣炊餅為生。潘金蓮是清河縣大戶人家的使女,有姿色,年方二十出頭,因財主要纏她不從,懷恨在心,貼些嫁奩,送給武大為妻。潘金蓮看武大丑陋,不會風流,時想與他人偷歡。有詩為證:“金蓮容貌更堪題,笑慼春山八字眉,若遇風流清子弟,等閑云雨便偷期。”潘金蓮有意勾搭武松不成反搶白,后被王婆勾引與西門慶通奸,毒害親夫武大,后被武松所殺。以上都是小說作者虛構的故事情節,使武潘夫妻背負惡名,蒙受千年冤枉。
據《傳奇故事》介紹:武大郎名武植,山東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他出身貧寒,聰穎過人,尚文能武,中年中進士,曾任陽谷縣縣令。潘金蓮家住距武家那村1.5公里的黃金村,出身名門、知書識禮,是知州的千金小姐、堂堂的縣令夫人。武潘兩人夫妻恩愛,生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銘文就是澄清這些事實的有力證據:“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租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為銘記焉。”
銘文中的“孔宋莊”即武家那村。武大郎雖然出身貧苦,經歷坎坷,并不是沿街叫賣炊餅的平庸人,當時乃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據1946年武植墓的發掘者經驗推斷,武大郎身高應在1.78米以上,是個高個子。武植的墓規模大,棺木是珍貴楠木,這是普通人所不能享受的待遇。
武植(大郎)和潘金蓮二人的真實面貌為什么會受歷史殘酷的污蔑呢?據武植24世孫武雙福等武家后人介紹:早年武植窮苦,得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資助。武植做官之后,王姓同窗家境敗落,不遠千里來投武植,希望能得一官半職,卻在武大家呆了大半年,仍不見清正廉明的武植提攜他。王生心中憤怒,便不辭而歸。他為發泄心中怨恨,在回鄉的路上,編造各種丑事來損毀武潘二人的聲譽,加上武植先前得罪過當地惡少西門慶,更是與之串通一氣,煽風點火,添油加醋,使謠言很快地傳遍街坊鄰里,并編成很多版本,極盡誹謗之能事。尤其《水滸傳》的藝術虛構,更成“鐵案”,沉冤千載!
王生返家時發現,武植早已在王家為他重修了房舍,添置了家具。這時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無比懊悔,瘋也似地去路上揭撕自己張貼的污蔑標語。俗語說:“好話不出門,壞話傳千里。”一旦謠言傳開哪能收得回?王姓書生由此缺德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論是文學作品或是劇本情節安排,作者多以道聽途說的故事為藍本,“創作”出許多污蔑詆毀武大郎夫妻真實形象的文章,至今還延續不斷,真是遺憾極了!既然違背歷史事實,今后則不該再繼續謠傳了吧! (蔡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