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身邊的群臣
秦亡漢興。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劉邦被各路諸侯共尊為皇帝,廟號漢高祖。由于漢高祖本不好儒,文化水準低,不知《詩》、《書》、禮樂教化,鬧出了許多笑料。為了天下長治久安,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漢高祖身邊的群臣充分利用廷議制度,幫助他不斷提高治國安邦能力。
據《漢書·叔孫通傳》記載,漢高祖登上皇帝寶座后,為了簡易,“悉去秦儀法”,連必要的君臣之禮也給廢除了。君臣無禮則亂。一幕幕丑劇呈現在西漢宮廷:群臣無拘無束,忘乎所以,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有的甚至拔劍擊柱,一片混亂。漢高祖擔驚受怕,但卻束手無策。
面對現狀,叔孫通前往獻策,主張舉辦君臣之禮“培訓班”,請魯地諸生任教,讓文武百官進去學習。此計被采納。魯地諸生來后,他們先是和叔孫通弟子集中訓練。“習之月馀,通曰:lsquo;上可試觀rsquo;。上使行禮,曰:lsquo;吾能如此rsquo;。乃令群臣習肄,會十月。”事后,漢高祖深有體會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于是拜叔孫通為奉常,負責繼續制定各種禮儀,并給他重賞,賜金五百斤。
公元前209年,匈奴的杰出首領冒頓即單于位,勵精圖治,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統治進入了極盛時期。公元前200年,匈奴大軍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漢高祖親自率軍抵御,結果在白登遭到匈奴大軍的包圍,經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圍。當時,匈奴兵強,控弦四十萬騎,數苦北邊。于是,婁敬提出了著名的“和親”之策,讓公主嫁與單于,“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hellip;hellip;冒頓在,固為子胥;死,外孫為單于。豈曾聞外孫與大父亢禮哉?可毋戰以漸臣也hellip;hellip;”婁敬的“和親”之策令人叫絕。后來,他奉命出使匈奴,“往結和親約”,開創了漢匈友好往來新篇章,“以公主換和平”成為歷史佳話。后來,這個政策得到繼承和發展,成為古代中國正確處理各民族關系的傳統政策。
又據《漢書·陸賈傳》記載:西漢建立后,著名的儒家學者陸賈“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lsquo;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rsquo;賈曰:lsquo;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hellip;hellip;鄉使秦以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rsquo;高帝不懌,有色,謂賈曰:lsquo;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天下者,及古成敗之國rsquo;。賈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稱其書曰新語。”
陸賈“時時前說詩書”,可謂是有耐心,不厭其煩,不說服漢高祖誓不罷休。而且廷議氣氛也好,“左右呼萬歲”,和陸賈一條心,大家聽了都拍手稱快,漢高祖自然也要“稱善”了。相比之下,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身邊的群臣就顯得遜色多了。那時廷議,淳于越提出“師古”,李斯提出“師今”,要是群臣來個“合二為一”,既“師古”又“師今”,讓秦始皇接受采納,嚴格制定各項政策,減輕賦稅、兵役和徭役,與民休養生息,秦朝速亡的歷史也就不會出現。
《新語》的作者陸賈還擅長應用孔孟思想來解釋歷史,分析現實存在的問題。例如,在《新語·道基》篇中,他大力宣傳儒家“仁義”思想,他說:“仁者道之紀,義者圣之學,學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夫謀事不竝仁義者后必敗,殖不固本而高基者后必崩。”“故圣人懷仁仗義,分明纖細,忖度天地;危而不傾,佚而不亂者,仁義之所治也”。他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社會呼喚“仁義”,希望漢初統治者施仁政,早日結束國內戰爭,制定一系列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兵役和徭役,讓漢初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作為一國之主的漢高祖,他要是不講仁義,那危害性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從中也可以看出,經過秦末農民戰爭之后,漢初的群臣思想意識有了顯著的提高,群臣出謀獻策,在漢高祖身上狠下功夫,把他“改造”成合格的天子。當然,漢高祖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