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馮文喜/攝
白榮敏/攝
適逢處暑,我們迎著溫暖潮濕的海風,來到福鼎市中部的點頭鎮,拜謁一座歷史悠久的媽祖宮廟。點頭媽祖香火系明代自湄洲傳入,在點頭依山瀕海建造天后宮,清康熙年間重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媽祖宮坐南朝北,為磚木結構,整個宮廟由大埕和宮宇兩大部分組成,占地面積527.5平方米,建筑面積215平方米。
媽祖宮地處福鼎市中部,距城區13千米,隸屬于點頭鎮,故稱為點頭媽祖宮。點頭鎮,古為福寧遙香里二十都,現為十五都地。溫福鐵路從點頭鎮穿越,省道沙呂線從媽祖宮前經過。2002年,點頭媽祖宮被列為第三批福鼎市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媽祖宮,古樸莊嚴的氣氛撲面而來,令人肅然起敬。宮宇由正轅門、亭閣、天井、廂廊、正殿等幾個部分組成。正轅門為重檐懸山頂木質結構,抬梁式飛檐翹角,精致典雅。門額上懸掛“天后宮”匾,其下為橫匾“海不揚波”,陽字,匾邊沿刻龍。門廳懸巨匾“威鎮海疆”,筆力雄健。正殿斗拱、雀替、梁枋用料粗大,雕刻精美,技巧嫻熟,造型靈活生動,令人擊節贊嘆。人物、瑞獸、花卉,無論造型,還是雕刻技法,都堪稱一流,成為點頭媽祖宮的藝術瑰寶。正殿三間設3個神柱,祀奉神明,中廳祀媽祖娘娘,左右前為文武宮魁,雙手奉印信和奏板,后為掌扇仕女,個個活靈活現。中廳天板為八角藻井,有柱楹聯及立木雕守護神。廳左右置列有清道旗、警蹕牌、排牌、大刀、長槍劍戟、長矛、闊斧等木質兵器。我多次目睹巡游的盛況,見識了天后的威儀和雄偉的陣仗。
天井四方由青條石砌,天井廊前有個石刻虬龍陛階,由青石雕刻虬龍而成。面略成弧形,有祥云騰龍圖案,均為浮雕。石陛階左右各立石碑一個,為旌表碑記,由當地民間文化學者朱挺光先生撰文。碑刻前各立一方石獅子,并植各種花草,把天井點綴得姹紫嫣紅。宮內文物還有“石圣旨”一方,正背兩面正中刻“圣旨”兩個大字,四周圖案為“雙龍”戲水和太陽,象征皇帝至高無上的旨意。左右兩側沿墻用鏡框制作媽祖生平系列繪圖,是眾媽祖敬仰者了解媽祖文化的重要內容。步入宮前大埕,眼界開闊,中斗四面刻有“天上圣母”四字,底座分別鐫刻“光緒二年(1876)丙子季秋吉旦”和“十五都扆山點頭社公建”。其左邊立福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媽祖宮碑記,碑署“福鼎市人民政府2002年9月9日”,背面刻有保護單位范圍。宮前大埕,是廟會的主要活動場所。大埕屹立青石雙斗旗桿一對,稱為旌表或望柱,整個望柱通高近10米,由石座、雙層石斗和石柱組成。天后宮原先前面30米為海,設埠頭,潮水可抵天后宮。左、右、后三面為民居和老街,保存頗為完好。點頭媽祖廟會,是當地居民最主要的民俗活動,每年奉行春秋二祭,集鎮沿海村民都來朝拜,從而形成隆重的廟會。
福鼎沿海各鄉鎮均建有媽祖宮廟,其中現存完好的點頭媽祖宮,很是古老。據清《福鼎縣志》記載,點頭媽祖宮重修于乾隆年間。又據重要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的本地現存契約記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媽祖宮因缺少錢項,福首平士嘉等七人會議,出賣點頭地主宮宮后地作為修宮之用。歷次的福首努力籌措、積攢錢款分期分批建成宮宇,最后于清光緒二年(1876),在宮前再豎立兩根青石旌表,媽祖宮才告完工。
大門由青石框架而成,兩副門聯引起人們的興趣,內聯為“寶相莊嚴皇恩浩蕩,玉容整肅后德巍峨”,外聯是“水德配天海國慈航并濟,母儀稱后桑榆俎豆重光”。楹聯設黑底,為鎦金隸書。懸柱有鏤刻,雀替刻有雙鹿。左右兩間各有一個藻井,并繪板畫,保存完好,畫面清晰可見。藻井中有繪如意紋,也有人物畫,還有外國洋教士畫像。大殿正中大柱雕刻人物“秦叔寶”和“尉遲恭”,揮舞著雙節锏和大皇鞭,他們腆著大肚皮,神態肖形畢至,身上的鎧甲和武器均雕刻精致。身后的棋牌官亦耀武揚威,石榴樹、柳樹和石山作為背景,把人物襯托得呼之欲出。正殿雀替由四大塊組合而成,最上為龍鳳雕刻,中有人物或舞劍練功,中下為門神,最下為人物組成的圖景,或為歷史演義人物,或為鄉村牧耕,都起到裝飾點綴的作用。一般采用浮雕,也有透雕和鏤空,全部貼金箔,色澤如斯。他們形象逼真,匠心獨具,有巧奪天工之感。左神龕刻“國泰民安”,上懸匾“母儀稱后”,右刻“風調雨順”,并置石香爐“通天圣母”,上懸匾“慈圣廣大”。中殿的兩副對聯,引起我濃厚的興趣,一副是“護國佑民裕德春如海,行仁好義懷忠氣如虹”;另一副是“國泰業興共仰神光普照,民安物阜威沾圣德無私”,均為黑底鎦金魏碑體。正殿左右陳列兩尊木雕守護神,分別為手執短戟的“千里眼”和緊握闊斧的“順風耳”。
點頭媽祖宮所在的點頭鎮,不僅依媽祖文化聲名遠播,而且以獨特的區位優勢聞名遐邇。點頭鎮背靠福鼎市區,東臨沙埕良港,西與山城明珠柘榮縣接壤,南抵全國聞名的太姥山風景區。鑒此,這里具備了海上絲綢之路得天獨厚的條件。
正如白榮敏先生在《福鼎史話》一書中所闡述的那樣:“福鼎是個好地方,西部大山橫亙,太姥山脈南北縱橫;東臨東海,港灣眾多,許多港灣深入腹地,因此形成中東部沿海地帶丘陵連綿、山水相連的地貌特征。這樣的地貌特征,適合于古今人們的生產與生活。”
基于福鼎山海兼備的地理優勢,上山種地、下海捕魚,便成為先民們的生活出路,狩獵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
倭寇的騷擾,影響了海上的貿易。戚家軍入閩后,沉重地打擊了倭寇。此后,閩浙沿海厲行海禁,為患沿海多年的倭患逐漸消失。但海禁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導致海上貿易的萎縮。海上對外貿易是福建的生命線,即便朝廷執行海禁,依然阻止不了海上的貿易。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明末,因東南海盜再起,浙江巡撫張廷登重申不許福建大船直接入浙,而要在沙埕換船。可見,盡管朝廷實行海禁,但多數官員對民間貿易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所以,明代閩浙間的海上貿易,仍然十分興盛。
據《寧德茶業志》記載,白琳茶葉最早出口銷售,可追溯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沙埕港設立民用進出口貿易口岸,開始出口茶葉、明礬等農副土特產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開放后,茶葉運輸逐漸增多,茶葉生產得到發展。1899年,三都澳開港之后,成為閩東茶葉的集散地。1906年春季開始,沙埕向內地通航,每年15000擔的福鼎茶葉,全部由沙埕港運往福州等地外銷。
如今,茶葉貿易繁榮,茶商絡繹不絕。福鼎的茶葉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生力軍,在遼闊的海洋揚帆破浪,也把媽祖文化帶到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