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雄
《手上阡陌》是曾元滄先生的散文集,這本31萬字的作品拿在手里,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阡陌乃縱橫于田間的小路,上面印著農戶人家生生息息的足跡,曾元滄便是從阡陌上走來。風風雨雨數十載,心靈一直與阡陌相連,手上始終牽著阡陌。他說手上“阡陌”是生命的記號。帶著這個生命記號,他來到上海,走進復旦校園,走向曾經執教的講臺。后來,他得以回歸熱愛的新聞事業,工作之余,筆耕不輟。他所特有的生命記號,清晰地體現在他的人生、思想和道德觀上,而更多的則是表現在他的作品里,并且傳遞給了讀者。
我對元滄先生的文章比較熟悉,最早始于他的《桂圓情》,爾后由喜愛而關注。這篇膾炙人口的作品,對作者的意義不僅是成名,對其個人創作風格的形成,意義似乎更重要。學新聞專業,思維的敏銳性占有優勢,元滄先生的許多文章證明了這一點。用敏銳的新聞眼去發現和捕捉題材,用文學的語言來進行描述,既有現實感和時代感,又具散文美,這是曾元滄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桂圓情》所凸現的個人風格,在他以后的創作實踐中變得更為鮮明,就是郭風老師說的“以情感人”。而這種感人方法,是不事聲張的,不加煽情的,看似平淡的。我以為,這除了與寫作技巧有關,更主要的是來源于真實的生活。
《手上阡陌》選文381篇,其中“手上阡陌”58篇,都是短小精致的,都有著作者的身影,都和作者本人連在一起。正如元滄先生所言:“我寫文章喜歡有根有據。”散文創作不同于虛擬文本,記錄的事件可大可小,甚至可以小到一次心跳,但必須是真實的。散文創作的主體,應該是主觀情感抒發,應該是心靈體驗感悟?!段姨婺赣H回娘家》(《美文》雜志轉載)寫的是作者回莆田探親時發生的事。家人團聚,親情交融,不料飛來橫禍,母親從水泥樓梯上跌落,頭摔破,當即昏迷。所幸沒碰到后腦要害部位,再加搶救及時,無生命之虞。母親醒來不久就提出要回娘家看看,可是她已不能遠行,“第三天,母親吊過針后,情緒穩定。我俯下身就著床頭對她說,媽,今天我替你回娘家,回來將情況告訴你……”母親思念娘家,和兒子思念父母家人,是一脈相承的情愫?!肮澓箅x鄉,我遠念母親。如果今天還在吊針,一定要看好,瓶子里的藥水要留些許,不能讓它全部流盡?!弊x罷這些文字,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作者是在用心靈感恩生命,感恩母親。
“壺里壺外”乃以品茶喻人生。斟上一杯新茶邀友人,請來《施惠于群》的施惠群,《黎明的河邊等您》的峻青老人,《一扇唐詩三百首》的微雕大師余斯清,《萍水相逢》的農民常伯伯……作者筆下的這些真實人物,雖然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對待人生的態度基本相同,他們工作認真,生活平和,不炫己,不張揚,不奢求,有愛心。尤其難忘《心中的光明》里的兩位普通盲人夫婦,他們曾是作者的鄰居,是“那經常劃破夜之沉寂的清脆悅耳的琴聲”,使作者走進了他們的生活。盲人周家騏兩歲因出天花而失明,“他記不清世界是什么顏色”,只有“溫柔的母親向他描述外面世界的樣子”。他15歲進盲人學校,“很快學會了盲文,學會了彈鋼琴,學會了拉手風琴”,他的盲校同學小楊“也喜歡音樂,也會彈鋼琴。兩人在一塊彈著彈著,不知不覺愛上了”。生理殘缺固然不幸,但他們并沒有消沉。周家騏“前后花了十年時間,寫成了《盲字樂理基礎知識》一書,被定為全國盲人學校的教學用書”,他還“作為中國盲人訪日代表團成員,先后兩次參加日本殘疾人‘蒲公英協會’組織的演出”。作者講述這個動人的故事,用了一個盲人擦玻璃的細節,寓含人生哲理——眼睛看不見光明,但是心中有光明,令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一個問題:心理的健康或許比生理的健全更為重要。
《手上阡陌》還有不少力作佳構,如《三位叔叔》《荔子初丹》《風鈴不解高考事》等篇什,都非常值得品讀,在此不一一敘及。綜觀元滄先生的散文創作,不難看出他始終在堅守著的、在弘揚著的是一種人格品德。曾元滄的散文表現出可貴的清醒,透射出思想沖力。當今散文集林林總總,浮光掠影者眾,作品能給人啟示,發人深思的,實不多見?;蛟S,這正是《手上阡陌》沉甸甸的原因。
吉狄馬加先生為《手上阡陌》作的序言,很準確,也很精彩。我本無意贅言,是一位朋友在新華書店購書,和我一樣讀后很有感觸,遂補充以上這些,談不上導讀,能給讀者一些提示就很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