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禍起稱“霸”稱“王”
閑來無聊,便拿《詞典》當(dāng)書讀,信手一翻,居然是“霸王”一詞躍入眼簾。再看注解,方知古代稱占有天下者為王,而諸侯的首領(lǐng)則叫“霸”。既然“霸”和“王”有此定制,想必早在項羽之前,“霸王”一詞并不為世人所用。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jì)有載:項籍者,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項籍少時,學(xué)書不成,去學(xué)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xué)。”他揚言要學(xué)敵萬人的本領(lǐng)。
此載足見項羽非池中之物,等閑之輩。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又處在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反抗秦朝暴政的歷史時期。他看準(zhǔn)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率楚人聯(lián)合諸侯國,一舉滅了秦朝。就在項羽自視天下唾手可得之時,便一改定制,開始稱“霸”稱“王”。
了解楚漢相爭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項羽稱“霸”稱“王”后,便樹大招風(fēng),而他昔日的兄弟劉邦,則成了和他爭奪天下的對手。據(jù)史書記載,劉邦這人頗有心計,善于籠絡(luò)人心,此人草民出身,想端也端不起什么架子,故而只能用“緩稱王,不稱霸”與項羽反其道而行之。你還別說,劉邦的這一招十分管用,僅四年的工夫,這個性格上有點“陰險”不那么光明磊落的人,演繹了一段由弱到強的歷史傳奇,把項羽送上了一條自刎烏江的不歸路。
項羽之?dāng)〉脑蚝芏啵Q“霸”稱“王”,過早地顯示實力,恐怕是主要原因——前車之鑒,已成后世之師。自項羽自刎烏江后,敢于公開稱霸的人倒是銷聲匿跡。現(xiàn)在的詞典里“霸王”一詞也成了強橫無理之人的代名詞。
可是,沒有人公開稱“霸”稱“王”,不等于誰都謹(jǐn)遵這一教訓(xùn),時至今日,那種霸氣十足的人仍不在少數(shù),他們只要得勢一時,便鼻孔朝天,以“老子說了算”自居;他們常拿固執(zhí)當(dāng)個性,對別人動輒惡語相加。你若是不信,只需留心觀察,保證就能看見,那上差一來,望塵而拜的場景,聽到“拍馬是為了騎馬”的市井傳聞。他們沒多少能耐,卻都比項羽聰明,他們因“霸道”而得到了實惠。
項羽禍起稱“霸”稱“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細想一下,項羽的人格、性情起碼要比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diào)集·諺語》中,一針見血所痛罵的先霸王、后奴才,那降晉的孫浩,被擄的宋徽宗要好。
因為,項羽至少沒有落下罵名。(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