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魏征家沒正廳
魏征是唐初的一代名相,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早年參加瓦崗軍起義,后降唐,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李建成被殺后,李世民重其才智,提升為諫議大夫、秘書監、侍中等要職。魏征不負太宗所望,事事以國家為重,敢于犯顏直諫,據理力爭,成為封建時代直臣的楷模。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黨項前后歸附者三十余萬人,唐于新建十六州。群臣建議唐太宗舉行“封禪”典禮,魏征極力諫阻,因諫諍過激,唐太宗想要殺他,被長孫皇后勸阻。魏征仍不顧個人得失安危,先后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親君子疏小人”、“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等向唐太宗陳諫二百余事。他深謀遠慮、堅持原則,不與奸邪同流合污,敢說出一般人所不敢說的話,敢做出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事,對唐太宗的行動和政策起到積極影響,對“貞觀之治”,唐朝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就是這樣一位“佐開國之君于草創,拯倒懸之民于水火”,建立奇勛,功高如山的開國重臣,他卻一生清廉淡泊,家中竟沒有正廳。貞觀十七年,他年已64歲,身患重病,岌岌可危。太宗為了撫恤他,下令停止了正在為本皇宮興建的小殿,而把建材用來為魏征修建正廳。依他儉樸的生活習慣,還御賜他素褥和布被,以滿足他崇尚節儉的心愿。
當年正月十七日,魏征病情惡化,溘然而逝,太宗聽罷失聲痛哭。在君臣商議發喪事宜時,太宗說:“魏卿一生,為我大唐王朝的繁榮昌盛,貢獻了聰明才智,赤膽忠心,今日謝世離我等而去,朕理應按一品官的禮儀為他舉行安葬事宜。”百官皆道:“陛下圣明,理應如此。”
但魏征的裴夫人上表辭謝說:“陛下,妾夫生前一向注重節儉樸素,從不浪費一針一線、一草一木,用一品的禮儀安葬,恐怕不符合他一貫堅持的lsquo;凡婚喪之事,均應從簡rsquo;的主張。臣妾請求陛下,還是改為二品規格辦吧。”
太宗被深深地感動了,流著淚答應了裴夫人的請求。他下了一道旨意,按二品禮儀改用白木車子、白布車帷送葬,免去了許多豪侈場面和昂貴的殉葬物品。太宗宣布,罷朝五日,凡朝廷命官九品以上者,皆去送葬,并親自為之撰碑文,親筆書石,以示紀念。
魏征辭世,對唐朝是一大損失,太宗曾深有感觸地對臣僚說,自己有銅鏡、史鏡、人鏡三面鏡子,魏征的死,就等于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
俗云“以古為鑒”,面對魏征這面古鏡,不知后昆將有何感哉? (林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