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如果你翻開關于媽祖的歷史文獻資料,你將從字里行間直接得出結論:媽祖教人行善,媽祖為了和平。媽祖文化資料汗牛充棟,是一千多年來歷代積累的豐富遺產。單說一部《天妃顯圣錄》就記載了數十個媽祖護國庇民的靈驗傳說,記敘了媽祖一生的善行懿德;還有許許多多的詔書奏折、祭文碑記、匾額題碣,無不在訴說媽祖的善業。應該說,媽祖文化的流傳,說明了比酒文化茶文化更民間更廣博的是善文化。
如果你走進媽祖廟,你將讀到獨特的媽祖楹聯,從中可以品味媽祖精神所在,了悟媽祖文化精髓。湄洲媽祖祖廟有一副對聯:“忠信涉波濤,周歷玉洲瑤島;神明昭日月,指揮水伯天吳。”這副對聯是乾隆皇帝御賜的,對媽祖褒獎極高。天津天后宮有一副對聯:“補天媧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兩般神女;治水禹圣,濟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樣圣功。”這副對聯將媽祖比作女媧、大禹,圣功至大。南沙天后宮有一副趙樸初作的對聯:“大海作慈航,為示現天后身而說法;眾生行善業,必能得福德神之降祥。”趙樸初所言“眾生行善業”,正是媽祖的昭示。可以說,所有媽祖楹聯都寄托著人們對媽祖的信奉和對揚善的尊崇。
如果你留意媽祖廟里的一個特有現象——陳列船模,你就會從中了解到許多海外交通歷史,學到許多造船知識。如,山東廟島媽祖廟內有古船模數百艘,簡直可以稱之為船模博物館。原來這是一種航海習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時,必須同時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媽祖廟內,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的安全;而另有一些船主因海上得媽祖神助化險為夷,也會將幸免一難的海船按比例縮小制作成模型,送到媽祖宮廟酬神供奉。廟島展示的船模包括福建制造的“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又如,南京寶船廠娘娘宮殿內陳列一艘寶船模型,那是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的原型。福建一些媽祖廟中還供有“冊封舟”的船模。不管是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還是明清兩代頻繁出使琉球的“冊封舟”,都在訴說媽祖曾負載過的和平使命。
如果你涉獵媽祖詩詞歌賦,你會發現許多文人寫下了無數歌頌媽祖的篇章。宋代大文學家劉克莊是莆田人,他對家鄉的媽祖廟作了詠嘆:“湄洲嶼隔雪濤中,聞此山川仿佛同。但是至今游息地,邦人處處作離宮。”而另一首:“雖沉璧馬計安施?倏忽桑田變渺彌。說與神通君看取,潮頭不到艮山祠。”此詩說的正是媽祖為錢塘江解除水患的神跡。劉克莊在另一首題為《白湖廟》的詩中,首句就是“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現在許多人在談及媽祖信俗發源時,往往引用劉克莊的這一名句。明代著名戲劇作家湯顯祖也寫了一些與媽祖相關的詩,其中有一首的標題就是:《太常謝公北泊天妃宮有作,來年正朔立春謝公使琉球,感天妃神光濟海焉》。而清代福建晉江進士莊俊元所寫《題北港朝天宮》一詩,短短20個字就將媽祖信俗作了一個高度概括:“宋代坤靈播,湄洲圣跡彰。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文人作詩,官員題詩,就連皇帝也不甘落后,明成祖永樂皇帝就有很著名的贊頌媽祖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媽祖詩文林林總總,蔚為壯觀,都離不開媽祖行善事、媽祖佑和平的題旨。
如果你能夠在農歷三月廿三或九月初九參加媽祖廟會或祭典,你一定會被民間盛會的隆重熱烈所感染。媽祖廟會的文化味太濃了!單祭品與儀仗就令人炫目,美不勝收。然后就是出游、妝閣,就是舞龍、舞獅,就是棕轎、刀轎……熱鬧非凡。那爭插頭炷香的場面更讓人終生難忘:萬千媽祖敬仰者人頭攢動,擁向媽祖廟前的大香爐,香煙熏得人睜不開眼,所有的人都想在吉日良辰在媽祖面前叩拜上香,許下心愿。當然,媽祖廟會的最高規格要數天津天后宮的“皇會”,名曰皇會,就是連皇帝都被吸引過來參觀的媽祖廟會!這位皇帝是乾隆。而此前康熙皇帝已下旨給媽祖祭典定規格,列入國家祀典,春秋諭祭。在中國享此殊榮的只有三位人,即宣圣孔子、武圣關帝、女圣媽祖。
如果你在湄洲媽祖祖廟迎接一個身穿印有廟號的馬甲、手捧媽祖神像“回娘家”的臺胞朝圣進香團,并同他們聊聊家常,你會發現他們對媽祖的頂禮膜拜之情已經深入骨髓,化成熱血。而這種“媽祖熱”必定伴隨著他們對大陸故土的眷戀,對祖宗的尋根。這不禁令人感嘆:對海峽兩岸來說,媽祖文化真是尋根的文化,和平的文化!
如果你在媽祖廟的神龕前立定,擺上供果,拈三炷香,向著媽祖神像叩拜,你會發現媽祖那慈祥深邃的目光正注視著你,撫慰著你,讓你塵慮頓消,神清氣爽。這個時候你對媽祖精神有了頓悟:哦,媽祖如此神奇,是因為媽祖體現著中國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以及鍥而不舍的生活向往;深深滲透著對健康、對平安、對博愛、對仁慈,對舍生取義、濟世扶危、救死扶傷——這種精神性的崇拜。
呵,清新福建,神奇媽祖;中華媽祖,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