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尾保存完好的古橋
古鎮創建年代悠久,現今遺存較為完好的古橋多達十幾座,設計巧妙,堅固精美,都是宋、明、清的古建筑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圣母橋,位于溪白村白杜自然村,創建于宋代,俗稱白杜橋,系經延壽橋通往莆田城區的古驛道石梁橋,全長11.55米,寬2.75米,船形橋墩,2墩3孔,用6米紅花崗巖條石鋪設橋面。橋面條石左邊刻有“紹興丁丑二十七年十一月李制干重造,福唐鄭元刻”字樣,為白塘李富所建。乃泗華陂北圳重要的古代石梁橋。
古山橋,位于溪白村古山自然村,建于宋乾道二年(1166),為單孔石拱橋,全長3.13米,寬2.63米,橋孔寬2米,橋面由5塊青條石鋪成,刻石記載:“宋乾道丙戍冬造”,為楷體,字跡清晰,是來往于隔壟、大觀山,出洞湖口去涵江等地的主要村道橋,古橋形制簡樸堅固,歷經八百多年風雨仍保存完好無損。
澄渚橋,位于龍山村大橋頭蘇家門前(古屬澄渚),南宋紹興年間李富建造,元泰定年間(1324)由邑人俞尚寬重修。石梁橋,橋身南北走向,用4條赤褐色長條花崗石鋪設,最長條石為7.10米,條石表面還鐫刻陳俞(即今澄渚村)捐石人的名字。橋長24.35米,寬2.40米,橋梁石厚0.35米,船形橋墩,2墩3門,橋兩邊設置石欄桿。造型古樸,堅固美觀。至今橋基橋身保存較為完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江三橋,吳江古稱吳刀,原有古橋三座,即吳刀三橋(俗稱頭橋頭),在吳江上境,宋宣和四年(1122)詹究建。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詹一靜等重修;吳刀橋在村中,宋李富建;吳刀下墩橋,宋紹興五年(1135)詹正誼建,明弘治八年(1495)詹從訓等重新修建,有三門橋孔。
棲隱古橋,又稱紅坑橋,位于象峰村西隱自然村,明萬歷十九年(1591)邑人陳永祥重建。石拱干砌單跨橋。下有深潭雷轟,危崖百仞,泉聲啼夜月,春意噪朝禽,楓溪流逝水,遙聞戰鼓鳴。舊時西天尾通往下垞常太山區的必經路橋。東西橫跨于楓溪“龍潭”之上,造型美觀,至今完整無損。橋東原有棲隱亭一座,現無蹤跡。1972年外渡引水渠動工后,古橋上面疊架著雄偉的石盤渡槽,全長100米,高28米,單跨經為40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為外渡引水渠最長的渡槽橋,槽邊設置行人橋,有欄桿扶手,上下疊架,狀如雙虹懸空,故有“橋上橋”的稱譽。2005年又在渡槽東邊新建一橋,在深谷巖基上砌筑橋垱,橋面為鋼筋混凝土且有欄桿,現已通車,為紫霄九華游覽區之旅游線。
陳墩橋,位于北大村陳墩自然村,為石構橋梁,創建于宋代,橋長17米,寬2.2米,橋面用4塊條石鋪設,石厚0.35米,兩邊有石欄桿,船形2墩3孔,南北走向。明天順七年(1463)里人主事募眾重建。萬歷二十三年(1595)陳天等募眾重修。橋北今存石刻:“清光緒十五年(1889)孟春董事信官林兆驥募緣,陳朝爵重建。”橋中孔橋鐫刻:“仁德時前黃鄭重建”;橋南題刻:西鄭陳有衍偕侄天球、天瓚重建。橋頭有延福祖社,榕蔭如蓋,為里人休息之處。
桃峰福星橋,位于楓溪下游后卓桃峰自然村東南隅,原為明清時的木橋,1936年重建,為雙墩三孔石拱橋,全長20米,面寬2.2米,高度6米,兩邊設石欄桿。橋欄中肚存莆邑清進士張琴書題“福星橋”刻石。橋旁有觀音亭一座,建于明代,內奉觀音,殿后有文昌帝君,魁斗及關圣帝君精美壁畫。兩側書題楹聯兩副:“桂籍崇文衡人物歷朝懸郡邑,桃園昭忠又綱常萬古定乾坤”。“宅水橋頭開寶筏,蓮花座上露慈容”。橋下有奇樹“樟抱榕”,圍可合抱,一支干如飛龍跨越溪面。清溪相映與兩岸蔥郁的荔枝林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順乾橋,位于桃峰西北境內,楓溪下游,為石拱行人橋,1936年里人把木橋改建為石構,全長14米,寬2米,高5米,船形單墩兩孔,橋面有石欄桿。設計巧雅,堅固美觀,橋柱有石刻橋聯一對:“順濟行人留惠愛,天開勝地壯觀瞻”。
官塘橋,位于紫霄東南山麓官塘自然村,古橋初建于宋紹興年間,全長20余米,花崗巖石構,有2個橋垱,高約5米,面寬2.5米。宋建炎年延壽橋建成后,莆城往福州省城必須經過,成為古代驛道一座重要橋梁。明清以后,官塘橋多次重修,90年代末楓林村改造時把古橋拆掉,改建新橋,為鋼筋混凝土,仍利用舊石料設欄桿,改為南北向,改為“林峰橋”。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