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年來,秀嶼區先后聘任3批18名在外大學生擔任原籍地鄉鎮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助理,深入開展“銀青結對·牽手同行”活動,利用假期返鄉,深入開展關愛老人志愿活動,受到群眾和老人們的一致好評。
據了解,為了更好推進“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秀嶼區關工委、區委文明辦、團區委、區教育局等聯合組織秀嶼區在外高校學子經常性開展“愛家鄉、智慧行”互動式社會實踐活動,以該區歷年來受各級關工委資助的高校學子及其他熱心關工委工作的高校學生干部學子為主,發揮他們專業特長、學習能力強、智能手機熟悉等優勢,組織開展鄉土調查、移風易俗、關愛老人傳授電腦技術及智能手機使用等志愿活動,并擇優聘任原籍地鎮關工委助理。同時,邀請部分身體好、有意愿、有專長的“五老”們,當好理想信念的教導員、家鄉振興的服務員、學子成長的輔導員。
通過在思想上“引”、經驗上“傳”、學習上“幫”、方法上“帶”等方式,推進“銀青結對,牽手同行”活動擴面提質,引導在外學子深學細悟篤行,在社會實踐中掌握“真學”“真知”“真招”。做到“四共同”,即同溫誓詞尋初心。原籍地黨支部組織是黨員的在外學子,組織參加重溫入黨誓詞活動,強化黨員身份意識,重溫入黨的初心,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五老”們成為在外學子的知心人、引路人,關心在外學子健康成長,促進在外學子思想素質和能力水平“雙提升”。同上黨課強思想。參與“感悟思想偉力 凝聚奮進力量”專題黨課教育,通過面對面傳遞思想,凝聚共識,傳承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引導鼓勵在政治上做堅定勇毅的“信仰者”,在學習上做虛心求學的“真學者”,在思想上做攻堅克難的“排頭兵”。同憶初心享心得。組織參加“同憶紅色故事·牽手美好未來”銀青座談會,“五老”們向在外學子講述初心故事,贈送成長寄語,激勵揚帆前行。在外學子談初心、講收獲、表決心,以敬老之心,倍加努力,傳承優良傳統。在外學子從“五老”們身上學習到了諸多的寶貴經驗、愛崗敬業和優秀品質,進一步鞭策和激勵承擔起責任與使命。同心協力共拓展。拓展“銀青結對共讀”“銀青共席對話”“銀青牽手同行”等活動,把銀青共讀共學作為在外學子共讀計劃的補充和延伸,引導在外學子“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神動力。積極參與“共同學唱一首紅歌”,進一步探尋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歷程。
傳承是最好的感念,踐行是最好的傳承。秀嶼區鄉鎮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助理們不負眾望,大學生在基層生動實踐中,施展才華、增長本領、反哺社會、培養愛心、增進鄉土感情等,不斷堅定理想信念,增強了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鄉村情感認同,為家鄉振興作貢獻,對鄉村振興、基層黨建帶關建等工作都產生良好的作用,他們的事跡多次被莆田市關工委領導點名表揚,市關工委把秀嶼區互動式社會實踐活動的做法向全市推廣。 (時報記者 林錦堂 通訊員 曾怡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