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耕習畫的楓亭少年郎
——柯瑞鎖
柯瑞鎖,男,高中文化,抗日戰爭勝利的第二年(1946年)三月,生于仙游縣楓亭鎮秀峰村(后欖)第九村民小組的一個農民家庭。父母均操農耕為生,家庭貧困,生活清苦。1962年農歷十一月初七日英年早逝,在世雖只有短暫的十六個春秋,生前卻著有《柯澡人物畫集》、《花鳥畫集》、《十八羅漢人物畫集》等各1卷。
柯瑞鎖是個老實聽話的好孩子,自幼聰穎敏悟,天真活潑逗人喜愛。稍長時,偶爾看到新鮮奇異的事物,總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尤其是精巧的玩具和美麗的圖畫,總是愛不釋手。
父親柯景輅自己不識字,卻知道不識字的苦楚。新中國成立后,貧苦農民當家作主,為讓兒子讀書識字長大有出息,1952年秋季,他毅然把年僅7歲的瑞鎖送到離家約三里路程的楓亭中心小學就讀。瑞鎖才賦過人,琴棋書畫兼備,學習成績優異,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全面發展少年,得到老師多次的肯定和贊許。父親對其好學上進的精神給予熱情的鼓勵和大力支持。當他看到鄰居家墻壁上懸掛有好看的畫幅,就領著兒子登門觀賞臨摹,在經濟有限的情況下,常常到楓亭供銷社圖書門市部購買有關繪畫的小冊子,供兒子學習參考。
1958年秋,柯瑞鎖年僅13歲,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仙游縣第六中學(今楓亭中學)念讀初中。他不辜負父母的殷切教誨和期望,認真學習各門功課,尤其是對音樂、美術課特別感興趣,把老師傳授繪畫的知識和技藝,領記在心。他時常與畫友何育青、陳志雄等共同探討習畫中遇到的實際難題,并利用假日到鄰近寺廟參觀佛像、歷史典故的壁畫。與書畫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畫技大有長進。
1961年秋,柯瑞鎖通過中考,以優異成績,被仙游縣第二中學錄取。欣聞仙游縣有一個李耕國畫研究所,他喜出望外,如魚得水,自認為這是他學習繪畫藝術的好場所,好機會。于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利用星期日來到研究所看個究竟,卻遇到工作人員“不給予進入”,誤認他是一位游手好閑的少年。但他并不與工作人員吵鬧,在大廳外面撿紙屑、果皮或觀賞壁圖,這種與眾不同的行為,引起工作人員和李耕大師的關注。一天早晨,李大師來到瑞鎖身旁,觀他臨摹畫幅,情不自禁道聲:“好!”并和顏悅色地詢問他家住在何處?年庚幾年?作何生計?來此做甚?瑞鎖彬彬有禮,尊敬長輩地回答所問。李耕大師聽言之后大受感動,由衷高興,他對瑞鎖言道:“你是一位高中學生,對繪畫藝術如此興趣,研究所破常規,決定收你為徒,每星期天可以免費進所學習做畫。”瑞鎖聽言,喜出望外,一位汗衣未干的少年,卻能被國畫大師舉薦收為學徒,真是三生有幸。李大師有意地把自己的兒子李文博和瑞鎖安排在同一個小組學習,使他能很快學到許多有關繪畫的知識和技能。1962年春節過后,學校開學,瑞鎖到仙游縣第二中學報到注冊,當他回家途經田頭店,老天好象有意與他作對,下起大雨,其時,他沒有帶雨具,冒著大雨趕路,全身濕漉漉地回家,結果患上疾病,經過多方調治均無效。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破屋又逢連夜雨,此時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只有向親戚朋友告貸,連家里僅存古物的花籃一戈和銅鎖也都變賣為其治病,也無濟于事。瑞鎖是位懂事的孩子,帶病堅持走出家門,為寺院、廟宇作畫,為相命書插圖,把賺來微薄的錢用來繼續治療。
柯瑞鎖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得到塔斗山會元禪寺釋僧元坤法師賞識和同情。據傳,在他病危之際,元坤法師欲勸他吃齋念佛出家皈依佛門,或有幸免于一死,但瑞鎖不愿這樣做,自己是家中的長子,如果這樣做,會愧對柯家先祖,是大不敬。他在臨終之前作了一首詩,用四種字體書寫贈給法師云:“青天白云飛,天下紜紜時,你爭他又奪,世人受苦來。人間得幸福,治本于農耕,務必茲稼穡,須得勤勞動”。
瑞鎖因病醫治無效,于1962年農歷十一月初七日,走完他人生短暫的歷程,父母家人痛不欲生。噩耗傳至仙游研究所,李耕大師聞之,嘆惋說:“瑞鎖這位少年,是我所接觸眾多孩子中最為聰明伶俐的一個,他的英年早逝,很是可惜”。并特地叫他的兒子李文博來到楓亭他家里探望,慰問家人,人子既死不能復生,化悲痛為力量,振作精神,撫育后昆為好! (吳春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