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馬橋為什么兩個橋洞小
木蘭溪把蓋尾鎮(zhèn)分割成南北兩部分,溪北多山地,溪南多平原。古時候南北交通極不方便,雖說也有數(shù)處渡口,還是不能滿足行人的需要,更談不上貨物運輸,加上搭渡需花錢,南來北往的很多人多數(shù)還是涉水過溪,連溪北樵夫及山里挑山貨的人雖負重跋山,涉水過溪的也不在少數(shù)。該地區(qū)雖不是窮山惡水,百姓卻長期苦不堪言。
石馬自古是木蘭溪北岸一小集鎮(zhèn),是溪北人包括何嶺頂人下山做買賣的必經(jīng)要道。該地溪中有一深潭,名曰龍窟潭,此潭水深,水面漩渦流緩,每逢雨季就有人喪生深潭,久而久之,吞沒了多少生命。人們多么盼望在石馬建一座橋,便利行人,便利南北物資交流。
宋朝時期,石馬真的實現(xiàn)了人們建橋的鳳愿,就在建橋過程中發(fā)生了一起動人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傳說,古時有一年青人往溪南買賣謀生,一日,買賣完畢,回程途中遇上暴雨,走到溪邊已是洪水滾滾,這人卷起褲筒涉水過溪,一步挨一步,搖搖晃晃走到溪中,腳下一滑,被洪水沖倒,卷入龍窟潭,一命嗚呼!其親屬聞訊趕來,一直找到華亭地段才找到尸體,其妻子哭得死去活來,當場發(fā)誓:有朝一日石馬能建橋,她將獨捐一墩,以求行人平安!后來,不知經(jīng)過了多少歲月,石馬周邊真的發(fā)起建橋行動,四方功德人樂捐資助,計劃建一條十七墩四十丈長的石板橋。上述失去丈夫的寡婦聞訊趕來,為實現(xiàn)自己早年的誓言,要獨捐一墩,當時工程已完成大部,十七墩基礎已砌一丈多高,沒寡婦的份了!寡婦哭訴當年許愿,她幾十年省吃儉用,勤勞積蓄,只恨遲了一步未能獻自己的一片誠心!她悲慘的遭遇和辛酸的眼淚深深地感動了建橋的董事們,于是決定再增一墩,插入南端成十八墩。所以至今可見石馬橋南端有兩個橋洞比全橋的洞小而墩距短。 (史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