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范/文 陳曉威/圖
興化平原又稱莆田平原,是福建省第三大平原。其東瀕興化灣,西抵九華山麓,南達燕山期花崗巖丘陵邊緣,北至囊山山麓,面積464平方公里,海拔5至7米,屬沖積-海積平原,由于木蘭溪橫貫中央而分為南洋與北洋。興化平原從海洋發展到今天的膏腴之地、魚米之鄉,經歷了滄桑之變。
一、開發
今興化平原的地方,從前是大海,是興化灣的一部分(這也是得名的由來)。后來海水后退,海岸上升,漸漸露出水面。由于木蘭溪等三大河流也注入興化灣,溪流泥沙與海洋泥沙在淺海灣交錯沉積,使那兒變成鹽沼。后來在今興化平原的邊緣,即山(丘陵)與海相接的地方,有零星開發。唐貞觀年間開挖的五個塘,就是用于灌溉農田的。
唐建中年間(780-783),吳興第一個成片開發興化平原,他帶領莆田先民在木蘭溪北岸圍墾,筑延壽陂。接著,唐元和年間(806-820),觀察使裴次元倡修黃石鎮海堤。到這個時候,興化平原才真正形成。海堤抵御海潮,為平原上的人居和農業生產提供保障。興化平原是由地質變化和人工圍墾而形成的,這種圍墾屬于圍海造田,不但要阻擋咸潮入侵,圍墾后的土地還要進行土壤脫鹽,使開發難度加倍。同時,要解決灌溉用水問題。吳興最早筑延壽陂,利用流過平原的延壽溪,灌溉北洋,拉開了成片開發的序幕。后來陸續建成南安陂(977)和太平陂(1057),引溪水分別灌溉山區和平原部分地區的農田。工程最大最艱巨的是木蘭陂,先后三次修建,最后才于1083年建成。木蘭陂拒海水于陂下,使溪海分流,引溪水灌溉南洋,到這個時候,才完全解決平原上的農業灌溉問題,興化平原的開發才算真正完成。從吳興圍墾筑陂以來,300多年過去了。300年之間興化平原發生了滄桑之變。宋林大鼐(1135年進士)認為木蘭陂的修建“變舄鹵(xìlù,含鹽堿過多的土地)為上腴,更旱暵(hàn,干旱)為膏澤”,這句話也適用于整個興化平原。
陳池養的《莆田水利志》是這樣評價興化平原的開發:“自唐長官吳興筑海為堤開北洋,觀察使裴次元筑海為堤開南洋,于是得平土而居?!边@是莆田史上最大的圍墾。
據北宋樂史撰于太平興國年間(976-983)的《太平寰宇記》,公元983年前,興化軍總戶數33707,其中主戶13107,客戶20600,客戶占總戶數的61.1%??蛻羰侵赋鞘袩o房產或鄉村無田產的人家,大部分是無田產的鄉村客戶。那時候,整個興化軍有十三鄉。又據北宋王存主編的《元豐九域志》(成書于1080年),到了1080年,興化軍總戶數55237,百年間增加了21530戶??倯魯抵锌蛻?/span>20084,不增還減,占比降到36.4%。與《寰宇記》十三鄉相比,興化軍增加五個鎮,一個鹽倉。增加的鎮中,除太平鎮(今楓亭)外,另四鎮(莆田仙游各二)和鹽倉所在的涵江都在今興化、東西鄉兩平原上,反映這兩個地方百年間的大開發和繁榮。開發的直接成果是田地增加,從而使更多的人家成為主戶。
二、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
興化平原包括原莆田縣江口、涵江、梧塘、西天尾、城郊、黃石、新度、華亭、荔城等鄉鎮的部分地區。三面環山、丘陵,一面向海,地理環境比較封閉,適合農耕與聚居。
興化平原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21攝氏度,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耕作土壤主要是潴(zhū)育型滲育型水稻土(俗稱“田土”),由人工河渠溝通,構成密如蛛網的巨大的灌溉系統。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平原上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水田,主要種植水稻,是本市水稻主要產區。一年三熟,水稻夏秋兩熟,第三季即冬天的時候種蠶豆或麥子,或麻豌豆(俗稱“烏珠”)。有的地方在夏種時,會在田埂上種上秋大豆(俗稱“九月烏”)。20世紀下半葉,不少地方種甘蔗用于糖廠制糖,水田里的甘蔗長勢好,產量高。后來糖廠關門了,就不種了,只零星種一點食用的甘蔗,即黑桿蔗。大約20世紀末,黃麻也不種了。遠離邊緣沒有旱地的地方,以前也種過紅薯,因為紅薯產量高,可以填飽肚子,彌補由于田地少引起的糧食不足。但水田紅薯無論質量產量都無法與旱地的相比,所以過一段時間也不種了。20世紀末以來,菜農承包土地種菜,現在平原上很多菜地,但主要還是種水稻。
威脅平原的自然災害有地震、臺風、暴雨、洪水。原莆田縣是我國臺風侵襲次數較多的地方之一。本地溪流流程短,流速快,水量豐富,溪水一瀉無余,常泛濫成災。當臺風遭遇天文大潮,來不及排水,往往會引起內澇。如1973年7月3日,一號臺風襲擊莆田,木蘭溪暴漲而無法及時排出,興化平原一片汪洋,農田上可以行船。
三、對莆田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影響、作用
溝渠主要用于灌溉農田,也具有蓄水功能,相當于地上水庫,隨時有水灌溉,可以緩解旱情。據2001年《莆田市志》記載,木蘭陂蓄水3100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個中型水庫。比如本市東方紅水庫,總庫容量約2275萬立方米。溝渠又有舟楫之利。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整整900年,興化平原上的人們大部分喝的都是溝渠里的水。那時候,溝渠還是淡水魚的主要來源。
興化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其特產聞名遐邇。如陳紫、綠砂荔枝,華亭龍眼,新度禽苗,哆頭蟶,江口海蠣、子魚,西洪米粉,陳橋家具等。溪流或引水溝渠的兩岸上種滿荔枝,特別是在北洋,那里有成片的荔枝林。荔枝成熟的時候,恰逢早稻登場,紅色的荔枝,金黃色的稻浪,綠如藍的河水,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
興化平原水運發達,溝船是莆田溝渠中的主要運輸工具。這種船寬頭平底,需用竹篙撐(現在一般在尾部安裝動力驅動),不但用于運輸貨物,也用于運輸莊稼、荔枝、瓜果,用于挖溝泥做肥料,還用于運送人員,給中午在遠處田間加班的農民送午飯。有時也用于運送男方到女方定親的隊伍,船上坐滿了穿紅衣服撐紅傘的婦女,是本地一道亮麗的風景。清明、冬至,人們會坐著溝船去掃墓。
興化平原的開發促進了莆田的繁榮,為科舉鼎盛的時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莆田縣宋明兩代是出進士最多的年代,英才輩出。這基本上是在宋代平原開發完成、人們安土樂居之后。人口的增加,洪澇等自然災害的減少,農業的豐收,生活的穩定,這一切都有利于創造安定的學習環境。
四、文化景觀
興化平原上的灌溉溝渠是人工開挖的,記錄了莆田人民與海爭地的業績。俗話說“莆田九十九溝”,指的就是興化平原上的引水溝渠。九十九只是虛指,實際含義是數量多,且也不止九十九條。據《八閩通志》記載,木蘭陂有109條溝。陳池養的《莆田水利志》又補充萬金橋以下溝渠17條。延壽陂有59條。明代彭韶認為延壽陂“遺跡莫睹,而溪流溉田如故”,這溪流只有通過吳興當時所開挖的引水溝渠,才能夠灌溉農田。根據南北洋的定義,延壽陂59溝在北洋的漏頭到三江口一線的西側,至今仍在發揮灌溉等作用,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了。溝是莆田先民刻在平原上的符號線條。據志書載,溝渠的總長度310公里,相當于莆田市區到龍巖市區的公路里程。
莆田地處東南沿海,每年都有臺風經過。平原上沒有遮擋,臺風的危害更大。莆田傳統民居一般是土木磚石、懸山頂、前后坡,為了防范臺風暴雨,相應采用了獨特的結構:1、舊時的民居通常只有一層。2、屋頂前坡短,后坡長,即迎風坡短于背風坡。迎風坡坡度小于背風坡,主要作用是使風易于通過。3、臺風往往帶來強降雨,如果從防雨方面考慮,屋面要陡一點。但陡坡屋面要比緩坡屋面承受更大的風壓,不利于房屋的抗風。莆田民居采取較緩的屋面坡度角,把屋面整體的平均風壓降到最小。4、前坡下有遮陽前廊,在大門前兩邊形成長廊道。5、屋頂壓得比較重,特別是脊梁、檐口以及屋面兩邊,以免被強風刮走。
20世紀80年代以前,平原上的民居大部分用土格(土墼jì)砌墻。土格其實也是預制塊,沒有燒制,約有四個磚頭那么大,用平原上的田土印制而成。用土格建成的房子,遇到內澇,從水淹到土格那的時候起就很危險,因為土格是用土制成的,被水淹浸泡后就會軟化,最后會被壓垮,整座房子就會塌下來?,F在不用了。
平原上田地地塊形狀大部分是長方形,一頭有溝渠,有的兩頭都有。單塊面積最大的一般不超過10畝,這可能取決于舊時用龍骨車車水的能力。農民有時會把水田按所在地域和面積大小命名,如大溝九工的那塊田,四溝嘴七工的田。工是本地特有的水田面積單位,一工等于八分,據說是根據一個成年勞動力一天能夠插的秧的面積定的。
龍舟競渡。每年端午節,黃石華東、清江,新度東郊、陽城等地會舉行龍舟競渡活動。
每逢閏五月,從閏五初一到初七,荔城區黃石鎮東華境會舉行搭橋亭活動。在橋上搭上仿照古建筑的樓臺亭閣,裝飾彩燈,還在河里搭水架。裝架(閣)是莆仙民間流行的一種文娛活動,在游神或節日喜慶時,由兒童或演員裝扮戲曲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騎馬或站在車上游行,分別稱裝馬架、裝車架。水鄉也在河里的船上裝水架,創造了一種新的裝架方式。另一種水鄉特有的娛樂方式是黃石溝邊九鯉舞。所謂九鯉是九種各不相同的水族,按它們的形狀扎制成魚(龍)燈,舞者手持魚燈,在廣場上跳舞表演。另外,黃石惠洋十音、涵江文十番是兩種很有名的民間音樂。
平原上的人們也崇拜水神,即淡水之神。興化平原的開發,主要是圍墾,興修水利。治水英雄在開發時做出偉大貢獻,造福莆田人民。飲水思源,莆田人民懷念、崇敬他們,在他們死后人們立廟祭祀,當成神靈供奉。雖有興替,但歲時報賽不絕。又經過朝廷褒封,賜額,列入祀典官祭。比如在今城郊鄉暢林村吳公潭邊古峰山上有吳公廟,祀吳興。黃石紅泉宮原來有裴觀察(次元)廟。木蘭陂樞紐工程所在的木蘭山上有李長者(宏)廟,現在是木蘭陂紀念館。新度香山宮,祀錢四娘。梧塘太和廟,主祀唐太守何玉。還有馮大師(智日)廟、世惠祠、岳公(正)祠等。除岳公祠外都始建于宋及宋以前。這些治水英雄由人而神,屬于地方神靈,是莆田本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