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應”專心事佛而“伏虎”
“妙應”在囊山寺當了小和尚,決心痛改前非,改惡從善,專心事佛,遵守佛規戒律。一次寺院派他出外辦事,經過紫霄山,看到該山風景秀麗,地勢壯觀,是個佛門的好圣地,于是便發動群眾興建寺院。但他為了修身養性,又在囊山寺拜師求教,故他一身跨兩寺,既要照顧紫霄寺(當時稱迎福院)佛門開關,又要服從祖寺規矩。為此,每天下午四時許,他必須到紫霄(寺)中點火燒香念經拜佛。囊山寺離紫霄有20多華里,他始終不厭其煩每天來回跑。有天下午,他剛走出囊山寺門,一只老虎便攔住去路,他對老虎說:“莫非要吃我吧,那是可以的,等我到紫霄點火燒香回來之后再吃也不遲?”可是老虎還是不肯讓他過去。他又問老虎:“或許你是來幫忙我的?”老虎點了三下頭。于是文矩便騎上虎背,老虎就飛也似地躍到紫霄。老虎就這樣一直跟隨在他身邊。這是他誠心向佛感動佛天之故。那天晚上回囊山寺時,寺門已關,老虎背著文矩越墻入寺,寺內和尚看見,大吃一驚,因此得到全寺僧眾的信任。后來,寺當家的就叫他負責往涵江采購。他每天騎著老虎出入涵江,總把虎用繩子系在一家肉店附近,肉店每天都送些肉碎給虎吃,從而店內生意十分興旺。后來,文矩在涵江孝義街三門井旁蓋間厝關老虎,以后那間肉店生意逐漸蕭條了。養虎屋后來稱“妙應堂”。現在涵江舊城改造,還留一處蓋“妙應堂”樓房,樓下祀“老虎”塑像,為老年人活動聚會,樓上祀佛祖、妙應等像,為十音八樂活動室。
唐大中六年(852年)莆田城西古巖山上老虎出入頻繁,有時晚上老虎還走入城內街上,百姓外出很感不安。時“妙應”在古巖山“洞穴”中(龍舌石)坐禪悟道。他耐心馴化老虎,用原來那只老虎的做樣帶動古巖山上的猛虎,隨他參禪悟道,漸漸地老虎就不吃人不吃動物了。后來“妙應”在此建造“石室巖精舍”,設石室巖道場。宋紹圣間(1084至1097)精舍擴建為石室巖寺。宋崇寧五年(1106)徽宗賜額妙應寺,寺前小澗名“虎溪”。相傳妙應出入皆騎一虎牽一虎渡溪而得名。寺右旁有葬妙應祖師骨灰的慧薰塔,寺后妙應坐禪靜修的山洞稱“辟支巖”,還有仙跡、虎源、卓錫泉、涅槃臺等,都與妙應祖師有關。
上石室巖路旁,有塊宋代石碣上刻篆體“伏虎巖”三字,字高尺余,風骨遵勁。
黃文矩出家當和尚后,法名涅槃、辟支。于唐光化元年(898)七月廿五日子時圓寂,終年78歲,骨灰葬于囊山西塔陀,立“唐妙應大師塔”石碑,閩王王審知奏請朝廷,賜謚“妙應禪師”。此后,人們才稱“妙應”。宋崇寧三年(1104)加封“圓智大師”,人稱:“伏虎祖師”。
妙應曾隱壺山巖中坐禪,悟出壺山的云、巖,似均有靈性,故建“靈云巖精舍”,壺山靈云福源寺,是從妙應開創的靈云巖精舍開始的,旁邊的玉皇廟即靈云殿, 現稱凌云殿。(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