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家林肇祺與“家訓”木匾
林肇祺,號頤道人,又號鶴野老人,50歲后又號半癡。清文宗咸豐九年(1859年)生于仙邑連江里學士境(今楓亭學士新店村民小組),逝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享年72歲。
林肇祺自幼父母雙亡,兄長早逝,家道貧寒,全靠寡嫂蘇氏做女紅勉強維持生活,撫養(yǎng)他成人。因而他孝敬阿嫂勝過慈母,鄉(xiāng)里稱他為孝子。每當旱災,民間祈雨時,他總是帶頭祈雨,因他孝行感動蒼天,普降甘霖。
林肇祺雖在困窘中度過,但他矢志習畫,課督丹青,怡然自樂,黎明即起,灑掃庭院,整理文房四寶,繼而徒步南嶺頂,仰望遠山,平視海天,歸回則凝神作畫,間或敲詩研字。每逢皓月中天,手持竹枝或梅干寫生,故居室曰“可竹居”,寓“可”是一口一??;“竹”是一個又一個,“居”,家里只有嫂叔二人?;蚪小懊坊〞摇?。
林肇祺幼年勤學苦練,年輕時就顯露才華,所作的山水畫,師古而不泥古,參之自然,筆法多變,嫻雅脫俗,墨分五色,氣象萬千,又擅長翎毛畫,繪出的龍、虎、猴、鹿甚為傳神、栩栩如生。成名于清光緒年間,馳騁畫壇,先于李霞、李耕,成為我國東南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傳世作品有龍、虎、猴、鹿和山水花鳥,詩、書、畫、印俱工,譽滿八閩。
林肇祺一生坎坷,軍閥混戰(zhàn)時期,社會動蕩不安,鄉(xiāng)閭宗族械斗紛起,民不聊生。他家族因風水寶地之爭,引起械斗,造成人命。他吸取血淋淋的教訓,沒齒難忘,為了教育子孫后代以和為貴、精誠團結(jié)、和睦鄉(xiāng)里、告誡后人,特此書寫“家訓”匾額,付于一板,留作紀念。
這塊杉質(zhì)匾額,長36厘米,寬24厘米,正面刻上一對喜鵲(俗叫客鳥),筑成一個鳥巢,上左方書制落款“楓江林肇祺字”六個字,下方有印親“林肇祺”三個字,背面直書雕刻五言律詩的“家訓”。內(nèi)容是“善處真君子,刁唆是禍胎,暗中休使箭,乖里放些呆。養(yǎng)性須修善,欺心莫吃齋,衙門休出入,鄉(xiāng)黨要和諧”。書法雄渾遒勁有力。筆跡字畫雕刻均和,筆字間隔與現(xiàn)代電腦相比,并無遜色。這首“家訓”詩,蘊含著人生處世的科學哲理,也顯露他的書法和雕刻藝術才華。
這塊獨特木板,用書畫雕刻方式表達家庭教育的方法,是1918年制成的,至今已有91年。由于歲月蹉跎,歷史滄桑,時過境遷,后代家人誤把這塊珍貴文物,當做普通家用的切菜洗衣之用,如今面目全非,誰知當年林肇祺的用心良苦(有幸今存)。
林肇祺一生至孝至親,好善樂施,興辦公益事業(yè),修橋鋪路,和睦鄉(xiāng)里,能為平民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公正不邪,深受人們贊道。1921-1925年,受聘于楓亭鑄青小學任圖畫教師。
林肇祺雖已故80年,但他遺留下許多寶貴的墨跡,早年已流入日本、臺灣及閩、漸、贛各地,均被行家和愛好者珍藏和贊美。其部分作品被收藏于省圖書館、仙游博物館、莆田文化叢書《書畫影藝》、《興化攬勝》、《仙游政協(xié)文史資料》和《麟山宮文物志》等書,并被海內(nèi)外新聞媒體報道宣傳。
如今,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祖國面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新月異,國家富強,人民安康,社會和諧,“三個文明”建設正在加強,尤其是先進的文化不斷發(fā)展和繁榮。借此太平盛世之機,林肇祺先生的子孫后裔與楓亭文化研究會以及文化界同仁一道,多方收集和整理其書畫、雕刻藝術作品,準備匯編成書,大力弘揚他畢生獻身文化書畫藝術的光輝事跡,為千年古鎮(zhèn)楓亭和中華民族文化更加繁榮昌盛,譜寫出更加璀燦的新篇章。 (吳春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