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
在黃石和涵江之間橫亙著一片大海,橫腰攔截二者的通行。這片海洋曾經被稱為“寧海渡”,這里正好是木蘭溪與興化灣、乃至東海的交匯處,洪濤巨瀾常年奔騰不息。明代陳經邦《重修寧海橋碑銘》開篇生動地形容寧海,“郡東二十余里有橋曰寧海,長百丈有奇,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吾郡要津也”,可見寧海橋地理位置原本就顯得十分驚險與重要。
興化灣畔的莆田,自古是一片蒲草澤國,頻發水患。莆田人民與天斗,與地斗,與水海作斗爭,造陂、圍堤、攔海、修橋,在水利史上彪炳千秋。水利,就像一個人的身體,陂是咽喉,河就是腸胃,寧海就是木蘭溪的尾閭。尾閭不泄,何以醫治水病?因此,最初,莆田人民就是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在寧海橋多次的損毀和重修中,用勞動智慧實現人定勝天的樸實夢想。寧海渡不遠處的村莊,一定也曾飽受河海的肆虐,篳路藍縷的先民,攔海開溝,造田耕作,才逐漸形成如今寧海橋的海晏河清,還有風調雨順的水鄉家園、萬頃良田。寧海橋的建造工程讓人嘆為觀止。同時,因為海面上旭日東升、波瀾壯闊之萬千氣象,寧海橋在莆田二十四景中名列前茅,也成為文人雅士賞心悅目的莆陽勝景之一。
當然,寧海橋遠遠不止是莆田景觀上的“花瓶”擺設。寧海橋坐落在涵黃公路上,涵黃公路是黃石與涵江南來北往的交通大動脈,可以說,寧海橋是這條交通大動脈上的重要穴位。這座歷史古橋,曾經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也是商貿業、海運業的交通要道,因了這兩大歷史價值,寧海橋這座堡壘,抬升了興化灣畔整片地域的格局。
據同治省志《明·外紀》記載,戚家軍一路所向披靡,倭寇節節敗退,福清的倭寇殘余數千人,退守到林墩附近筑巢。倭寇舉兵進犯林墩、橋兜等地,便是相中了寧海橋的地理戰略價值,寧海橋附近的地勢可謂是“四面阻水,通接海港,中唯石橋可度”。倭寇據守林墩,背靠寧海,身后可從海上撤退,寧海橋可謂是讓倭寇沒有了“后顧之憂”。而我方則講究布局謀略,一方面,張諫率兵一千六百多人堵住寧海橋,另一方面,吳惟忠潛入興化府繞道陽城、清浦、西洪等村,從陸地上逼近林墩。我方部隊等待月落天黑,悄然逼近倭寇,等到第二天天剛亮,戚家軍把倭寇殺得措手不及,經過一整個上午的鏖戰,大獲全勝。戚家軍,一方面,從寧海橋堵住倭寇的退路,另一方面,從陸地上圍攻倭寇,斬斷倭寇的去路,前后形成圍合之勢。等到倭寇驚覺到被暗襲時,已經腹背受敵,猶如甕中之鱉,因此被打得倉皇落敗。老百姓得知林墩大捷,像招待大賓貴客似的蜂擁出城爭迎官軍。興化子民才開始免于遭受倭患,世道暫得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