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凡
黃石鎮江東村,是木蘭溪下游注入興化灣的流經之地,附近有寧海橋、港口、海灣,又坐落在黃石和涵江通行的必經之路上,是一個海、陸交通兼具的村莊。歷史上這里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之一,商貿業、航運業發達。江東村還因為梅妃故里留存了深刻的歷史烙印。
梅妃故里的傳說,江采蘋的名字,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莆田人而言,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個走出江東村、走上歷史舞臺、走進政治漩渦的女子,或許因為美貌,受到恩寵;或許因為才情,受到青睞;或許因為她的無盡哀怨,令人惋惜;或許因為她的愛情故事,令人扼腕;或許因為她那像梅花一樣高潔的品性,受到褒揚hellip;hellip;“遺事開天已渺茫,梅花浦口永飄香”,如今,梅妃的宮亭,佇立在故里的風水寶地,伴著四周的田園鄉野、水鄉韻致,似乎在訴說著很多,又欲說還休,是那么恬淡、嫻靜,留給每一位過客無盡的思緒hellip;hellip;想要前往梅妃故里,便成為一樁心愿。
第一次成行,是正處于江南梅雨季節,細雨濛濛如畫。來到莆田的沿海境地,公路沿途盡是水鄉家園、萬頃良田,黃石鎮的“九十九溝”,依順一畦畦碧綠的田野而蜿蜒著。一路問詢,循著熟悉的鄉音,很快便可找到飄逸灑脫的“江東梅影”。梅亭矗立在一片水塘的正中央,在四周的空地、農家的襯托下,梅亭顯得獨特、精致。四周環境清幽,海塘環繞,田野風光,樹木映翠,也算一處美景。涵黃公路沿線布滿了歷史人文景觀,如戚家軍抗倭古戰場、寧海初日、白塘秋月等,涵黃公路就像一根細細長長的“線”,將這一粒粒“莆田二十四景”上的珍珠串聯起來。誰能挽留得住時間?是啊,歷史已經渺茫了,又何須花費太多的時間、心緒。被這種滿不在乎的想法誤導,這一次我只是公路驅車,“囫圇吞棗”般領略了景點,便打道回府。
第二次成行,便是為第一次“補課”。繞著梅亭四周,我認真、細致地看了各式各樣富有特色的石雕,以及石雕上篆刻的典故。許是潛下心來了,我便決心登頂“梅亭”,一探究竟。
精致的梅亭有三層,第一層最寬敞,往上逐漸變尖。隨著上層空間的縮小,階梯也顯得狹窄,一次只能容一個人過去。第二層主要是環繞著亭身的廊道,可以觀望梅亭四周三百六十度的風景。第三層顯得有點特別,必須掀開一塊地板,必須用臨時搭著的鐵梯子才能攀爬上去,因為空間窄小,一次只能爬上去一個人的身子。我倒是充滿好奇,直接爬了就上去。
第三層,即梅亭的最頂層,供奉著唐明皇和梅妃的塑像,看得出來,天天都有虔誠人從狹窄的鐵梯子爬上來,灑掃衛生,點香供奉。在梅亭最高處,幡聯后的唐明皇和梅妃齊坐鑾駕,處處顯露出皇家的威儀,這一場邂逅,讓我的內心突然間感到一怔。端詳梅妃,遠遠超乎你的所有想象和聽到的傳說。盡管是面對著塑像,唐明皇的氣宇軒昂,梅妃的素雅溫婉,仍可以讓人感受到唐朝皇家的尊貴、尊榮。不管江采蘋是一位平凡的農家女子,抑或才貌與帝王的恩寵兼具的妃子,都無法淋漓盡致地描繪眼前看到的這尊塑像hellip;hellip;她給人的視覺和想象更強烈的沖擊力,梅妃透露著儀度莊雅、清新脫俗、幽嫻清琦,你可能想著更加透徹地了解她的一生一世,但是,除了驚愕,根本做不到。于是,我在亭尖上端詳、靜默了許久,為一段大起大落的宿命感嘆不已。
一位女子的命運,演繹了一段厚重的歷史,這許是江東村說不完的故事。故事給予不同的過客以各種猜想和啟迪,故事也演變成為文人墨客筆下千千萬萬的文字。但是,我想,也只有在這靜謐、祥和、清幽的江南水鄉,才能安放一位農家女子的風華絕代,才能讓她在享受高高在上的尊榮的同時又與世無爭、與人無怨,才能讓她在父老鄉親的寬厚仁慈中訴盡自己的委屈和淚水,才能讓她自己的心靈不再寂寥,才能與她的心愛之人在此永世廝守hellip;hellip;
許許多多的人都在思索著用怎樣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梅妃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變遷。但是,在梅妃故里,在江東這里,在美麗的興化灣畔,她鐘情的梅花可以肆意盛開,她的梅魂依然可以高貴,她的梅韻依然悠揚,她的梅香可以飄蕩到永恒,她終究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