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銀華 張碧華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hellip;hellip;”詠誦毛主席的詩詞,翻開墻上的日歷表,又是一年農歷九月初九。每年這一天許多人都會選擇扶老攜幼,登高望遠,以抒秋志。而我們莆田人則是回鄉祭祖或到湄洲祖廟進香祭祀媽祖。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偶數定為陰數,把奇數定為陽數,陽數的“九”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兩個“極陽”相遇,日月并應,故號曰重陽。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所以人們常在此日祭祖與倡導推行敬老愛老活動。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景公在九月九日這天,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于是就認定是個吉日,以后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習俗。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呂后謀害,其身邊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把宮中重陽節的活動帶到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到了唐代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一書曾記載了北宋重陽節盛況。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重陽風俗依舊盛行。清乾隆皇帝曾兩次在重陽節舉行千叟宴,與宴者多達三千人,殿庭內外擺筵席八百桌。乾隆皇帝還曾六次在香山登山歡度重陽節。并于乾隆十一年(1746)寫下《重陽日奉皇太后香山登高》詩曰:“名山初試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傳。扶輦不知霜巘迥,捧觴剛似夜珠圓。丹青勝處禽銜翠,紫碧堆中鹿叫煙。智者樂兼仁者壽,長承慈豫萬斯年。”傳說,一年重陽節,恰逢乾隆八十大壽,他在熱河行宮讓大臣彭元瑞撰制對聯。彭領旨后望著道路兩旁的松樹,寫了上聯:“八十君王,處處十八公道旁獻壽”,可是要對下聯時,卻冥思苦想而不得,他回行宮向其同僚征對,也無一比能相配。萬般無奈,他只得將上聯寫好附上一信,派人星夜飛馳北京,向還在京主持編纂《四庫全書》的紀曉嵐求援。紀曉嵐看罷,略一思索就在原信紙上寫出下聯:“九重天子,年年重九日塞外稱觴。”寫完交給來人帶回熱河行宮。乾隆皇帝看后大加贊賞,也成就了彭元瑞奇聯、紀曉嵐巧對的佳話。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自古以來就有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放風箏、敬老等習俗,代代傳承,經久不衰。
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九日為老年節。
傳說,太上老君生于九月九日(《歲時雜記》),而華夏各族始祖黃帝也在九月九日登遐升天。無獨有偶,莆田湄洲媽祖也是這一天升天。《媽祖顯圣錄》載:“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天后年二十八,秋九月八日,后對家人說:lsquo;我愛清靜,塵世所不樂居,明天(九日)是重陽日,我有登高的意愿,預告別期。rsquo;家人卻以為重九登高是例行的事,而不知道她是將仙去的。翌晨hellip;hellip;后白日飛升走了。”
基于上述原因,莆田民眾制作九層粿,一應重陽之數討個吉利;二則敬祭媽祖升天;三則做為登山小吃,借此求得合家平安。
“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莆田民眾沿襲舊俗,用米、糯米等為料磨成漿,制作九層粿。其制法是:紗布墊蒸籠之底,上第一層料,待半熟后,再上第二層,直到第九層為止。蒸熟后涼開,切成菱形,不僅外觀奇特雅氣,且口感滋潤細膩,食之甜軟適口,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踏春”一樣,皆是全家傾室而出,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hellip;hellip;人們對重陽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重陽節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唐·詩人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一詩中寫道:“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此外,還有唐·王勃的“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唐·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楊衡的“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等詩句。它們為重陽佳節增添了諸多浪漫的色彩,使重陽這一傳統節日歷經千年,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