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
宋玨《黑兒像》
作為宋氏子孫的宋玨(1576-1632),在其成人后就身負家族使命和人生理想踏上游學之路,其客居武林、吳門及嘉定間多年,最后客死異鄉。筆者在挖掘前賢詩歌的基礎上,結合《宋玨年譜》中友人所作詩篇前后時間順序,對詩中內容進行考析,有助于加深讀者對宋玨僑寓其間與諸多文人名士交往狀況的理解。如其晚年以錢謙益為文字友、黃道周為氣誼友。“斯賢達之素交,歷萬古之一遇”,每當錢、黃二君遭遇困厄,宋玨“其酬酢排難,急病禳夷,非詞流之企及者矣!”宋玨人品高潔,詩情畫筆名聞于時。“善文者”錢謙益甚為稱賞,其《宋秀才玨》載:“長身玉立,神情軒舉,開顏談笑,不立崖岸,其胸中涇渭井如也。善八分書,規橅夏承碑,蒼老雄健,骨格斬然。畫出入二米、仲圭、子久,不名一家。而又泛愛施易,不自以為能事。酒酣歌罷,筆騰墨飛,或即席賦詩,或當筵染翰,書窗涴壁,淋漓戲劇。或醒而自謂無以加,又或旦而忘其誰作也。人以是多易而親之。滯淫旅人,默默不自得,客死吳門。”該文除對宋玨形象和生平事跡的概括,還深贊其杰出的藝術成就以及飄逸灑脫的人格。行文間將抒情與敘事、評說巧妙結合,寫得既情真意切,又清通自然,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文人為他人題畫詩,是匠心獨運、主觀情志的重要表達,也是鑒畫者解畫的重要依據。筆者查閱史料,目前已搜集與宋玨相關的程嘉燧、李流芳、張燮、葛震甫、譚元春、錢謙益、婁堅、汪明際、李思聰、陸時化、方應祥等友人之不同時間、形式及類型的詩文,試圖對宋玨生平交游活動中詩意化的俗樂過程和雅趣應和進行勾勒及解讀。茲綜錄之,以供學界進一步研究。
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秋,程嘉燧在嘉定知縣陳一元府席上見到來自福建莆田的書畫家宋玨,相見甚歡。宋玨離開嘉定時,程嘉燧陪送至昆山,臨別之際,漫作《送莆田宋比玉歌》送行。宋玨取稽叔夜琴賦語,贈以“遇琴館”三個篆字,并許作遇琴館圖見寄。陪同宋玨往游者為翁吾鼎,陳彥質。歲末,宋玨收到程嘉燧的贈答詩《寄懷宋比玉兼訊翁陳二子四首》。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二月,程嘉燧作《宿長蘅齋閣即事有懷比玉》。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冬,宋玨至嘉定,再訪程嘉燧于墊巾樓中,適值下雪,比玉對雪鼓琴,程嘉燧為之作畫賦詩《墊巾樓中宋比玉對雪鼓琴余戲作圖便面漫題時過婁江因訂后期》,后相偕過婁江。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宋玨約程嘉燧同游黃山,程嘉燧作《甲寅元日試筆》,后作《次宋韻題贈馬二中州人,題扇有小引。》。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二月,程嘉燧題宋玨《霜葉紅于二月花圖》詩予伎。之后,程嘉燧另作《和比玉賦游魚啖花影》《九日次比玉韻》。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八月,程嘉燧作《雨中公路以詩招比玉及余出飲夜歸次韻柬答》,九月九日,程嘉燧與宋玨、沈弘正同游,集北郊山池泛舟,并作《題春前畫邗江柳示比玉》,同月,程嘉燧五十三歲生日,于墊巾樓招飲諸友宋玨、鄭胤驥、汪明際、沈彥深、公仆等,交游唱和之際,程嘉燧作《九月廿四日生朝閑孟無際彥深公樸諸君醵飲墊巾樓中呈比玉索和》,同年,程嘉燧于枕上作歌別宋玨,如《丁巳十一月十八夜枕上占句送比玉都無倫次略斆東坡上巳日詩要使別后歌之聊存陳跡正不必詮敘耳》中載:“病余君來如夢寐,各間知新矜賞異。隸法近師夏承碑,畫圖遠規洪谷記。……衰病慚君無一可,僅有新圖入君意。……紙窗風雨幽趣生,恣閱丹青散金石。……磅薄看松如看畫,倒臥橫蹣行石罅。……”等句。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十月,程嘉燧作詩抒懷寄宋玨,如《十月廿八夜寄懷宋比玉》。次年四月,程嘉燧《題煙嵐小幅寄比玉前年比玉在墊巾樓有失畫四絕句屢要余作雪江釣艇未暇作此幅久置亂楮中撿得漫寄》。明天啟元年(1621),程嘉燧作《畫枯木怪石次比玉除夕詩韻》。次年(1622)四月,程嘉燧作《清和十二日走筆送魏仲雪之南京虞部兼柬莆田宋比玉先是侯起東初二日行》送魏仲雪之南京虞部,兼寄及懷念遠在南京的宋玨。此后,程嘉燧作《十三夜姚允初丈邀同比玉圣胎園池泛舟即事同用支字韻三首》。明天啟七年(1627)秋,程嘉燧至南都(南京)訪宋玨,時客李沮脩家。邀游龍泉山,程嘉燧未能前往。同年冬,程嘉燧作《李宋唱和詩序》:“……比玉游吳越,及留南雍十余年,其名章秀句,醉瀋殘墨,流散人間,往往遍于僧窗邸壁,雖時為高人巨公所賞嘆,而一再試,皆擯于主司,淪落不偶,故其詩洸洋淋漓,多山巔水涯、蕭散娛嬉之詞,以余蹇拙而顦顇寒餓,間為漻泬之音,大氐發于羈旅草野,其為窮人倡(唱)和之詩宜也。……”宋玨周旋于友危疑患難之中,無所畏避,不為妄語矣!往后,程嘉燧分作《山居夜雨遲比玉不至惜別一首》《和比玉受之惜別唱和六首》等。明崇禎二年(1629)除夕,宋玨于龔仲和家守歲,程嘉燧與之唱和,作《除夕比玉在仲和家守歲和韻各為短歌》,賦詩敘情。明崇禎三年(1630)四月,程嘉燧應錢謙益之邀遷徙虞山別墅,宋玨偕往,同至拂水山莊。誠然,雅集交游中的書札信簡,是表達思念和傳播信息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文人圈詩友的藝術創作模式。程嘉燧與宋玨的書牘有《寄比玉兄》和《宋比玉》二篇。宋玨與摯友程嘉燧之間的交游、雅集和聚會,通過詩句贈答、題書寫畫、次韻唱和等文人的雅趣活動,于潛移默化中增進了彼此的友情和學問,同樣這段友情對其書畫創作的發展無疑也是至關重要的。從宋玨初識程嘉燧,至“其卒也,孟陽撫之,乃瞑而受含”,約二十四年間,兩人私交甚篤、情深厚誼及契若金蘭,留下了一段文人的友情佳話。
李流芳的題詩分有《除夕白門,喜比玉攜榼至寓舍,同子將、無際、升父、無我守歲,伯敬復遣人餉酒戊午》《元日偕子將、無際過比玉,居停主人費節卿為置酒竟日。節卿好武,時鼓掌說劍。比玉有家藏端硯甚古,至是始得觀》《集魯生薖齋,次比玉韻》等。另有李流芳《為宋比玉題畫》二首和《湖上題畫次比玉韻二首》。可見,宋玨與“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保持著極為良好的社交關系,這層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宋玨快速地打開并融入到彼時江南士子的朋友圈中,使其獲得不斷精深自身藝術創作和學識學問的機會與途徑,也正是在這樣的世俗風流與自然雅樂并濟的交際過程中,宋玨亦憑借其出色的藝術天賦和人格魅力,最終在金陵畫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燮的題詩分有《宋文學比玉》《贈宋比玉茂才》《同宋比玉夜宿林伯畊小樓》《林咨伯祭酒先駕見訪郊垌因偕方伯文招集素園時方伯書林伯畊宋比玉在坐》《宋比玉琴銘》《花朝抵莆陽夜過宋比玉宅留酌即事》《宋比玉將客吳門遣使詣余談別詩以送之二首》《寄宋比玉林茂之二首》《林咨伯招飲齋居同宋比玉在坐兩君各賦詩贈行余亦漫答》等。此間,張燮與宋玨有5篇書牘,如《寄宋比玉茂才》《寄宋比玉》《寄宋比玉茂才》《答宋比玉》《寄宋比玉》等,其中《答宋比玉》:“向別諸君時,問:‘過莆晤比玉否?’弟應之曰:‘即鸞不輟軛,定把宋君臂乃行。’后以五月垂盡,始抵莆口,冒雨徑度,良晤遂歧,至今猶惝怳也。仆此出雅尚不堅,謬覬百尺樓,竟畢梯去。然歸路猶及偕伯霖、子將并轡言返,柳墻茅煙之間,何可少我輩人點綴哉。長蘅念足下甚,良渴披吐,武林諸君亦屢勤向往。今既遠出,稽駕時命,豐劍不分,臨煙液而窺滄洲,方此猶劣也。獨紹和異日過莆,無復鐵如意作幾上舞。徐聞壁畫動操聲,覺妬且恨耳。李伯鷹書附去,此君故是王謝家風流,非止將種,晤比玉時,鳧藻無疑。吾閩都護郵符甚怪慳,今草八行爲介,或可望其破例也。方孟旋所致足下書附上,晤諸君,幸爲仆道意。尊使行促,不敢留作書郵耳。宗子維之尊甫與仆訂莫逆交,一旦捐館,重慚掛劍,頃嘗致一札于俞憲喬,以諸孤爲托,足下語次無吝從臾之,子維他年不敢忘報也。名筆種種,投我暴富。拙集一部,奉君譏彈。”明天啟五年(1625)正月后,張燮作《宋比玉攜酌莫愁湖之快圃林茂之及壘兒同賦共享湖字》,與林古度、宋玨飲于莫愁湖快圃。《宋比玉林茂之見訪小樓留酌值許令餉酒漫成三絕》《方伯邕留酌金粟園同宋比玉在坐得山字》,詩文中常以“紹和老矣”自稱的“閩中著述三家”之一張燮,與宋玨交游唱和中充分抒發詩人愛憎情感的主觀意志,從而反映其生活的浪漫與自由。
葛震甫的題詩分有《訪宋比玉答贈》《宋比玉過飲客舍待雪懷圣仆玉長昔游亦依前韻》《寒夜同宋比玉崔郎蔣美人集肇禧隅園得書字》《懷宋比玉》《冬夜期圣仆比玉雨若友夏肇禧集渤海王孫溪園同用溪字》《游賈氏園林同比玉肇禧諸子蔣美人》《肇禧邀同比玉公武伯繩彥仁與美人郝清一蔣子芳看雪結霞閣得風字》《觀宋比玉漢玉塵柄歌》《費節卿招集雨堂出張鳳姬度曲同比玉賦》《惠山二泉亭見比玉題壁詩喜賦》《月好柬圣仆比玉》《長至日沈雨若社集郭圣仆宋比玉譚友夏葉肇禧汪闇夫諸子王慧生寇貞秀蔣子芳三麗人送友夏還楚予還吳中同用飛字》《十五夜圣仆比玉重集齋頭賦別時,比玉病不能飲》《重陽后二日為沈雨若生日同比玉過訪柳花店夜醉聽歌明發移居天界因寄此詩》《圣仆招泛漁灣觀漲期比玉不至》等。日后,葛震甫亦作諸多題畫詩,分如《題比玉霜林夜別圖》:“別意何蕭蕭,風吹明月冷。月照霜林中,紙回一雙影。”《題比玉畫送別》:“(一)遠舟將發柳綠牽,五兩風吹綠半天。指點壚頭送君處,當時曾醉李青蓮。(二)年年潭上春水波,年年潭上桃花歌。歌聲不逐水流去,送到情人情幾多。(三)大寒天氣半煙山,亭子空空樹樹閑。不是無人堪入畫,最傷情是別離間。(四)春魂秋色淡煙妝,南國佳人似海棠。萬水千山送君去,別時先斷憶時腸。”《懷比玉因題其畫》:“風雨在孤舟,推篷見虎丘。漫然為昨夜,聊已過中秋。即事寫懷抱,于時爭去留。飛鴻復點點,鳴葉正颼颼。”《處去詩同比玉和貞秀遙寄友夏于竟陵》:“……畫得幽蘭花,吹香非一處。勿怪花無心,心在筆先去。”《林叔鳳送弟叔辨就婚比玉與予偕行丹陽道中兩日不通姓字及會于比玉始為之奇今叔鳳先歸贈送以語》:“……炬列夜堂畫,馬嘶秋客喧。從中一握手,酒后復開園。……”等。據筆者從《葛震甫詩集》中整理的詩詞,了解在交通、通訊等信息傳播設施都還非常匱乏的古代,宋玨的寓居交游卻極為廣泛,與詩人、畫家、收藏家葛震甫交往極深,并由此形成一個巨大的文化交流網系,對其本人書畫創作的發跡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譚元春的題詩以獨特的審美體驗、空靈活脫及富于生氣的景物形象,行云流水般自然的藝術語言,表現了千姿百態的審美情趣,傳達出文友的真摯交游。具體有《宋比玉招上結霞閣》《過沈雨若蔣榭得觀字同伯麟比玉子丘》《過張文寺園看月同宋比玉》《長至日蔣榭餞集留別郭圣仆沈雨若宋比玉汪闇夫寇五姬兼送葛震甫歸洞庭》等。
從作品的題跋上看,明崇禎元年(1628)夏,李思聰于《宋比玉觀物之生推蓬冊》中描述推蓬冊中的花卉、蔬果、鵝、鴨與雞等新鮮實物,不僅作為筆墨語言表現的媒介物,更多的是宋玨對視覺物象形態的藝術感受,講求傳統技法創造典型的寫生境界。
據文獻記載,明崇禎二年(1629)春,宋玨時客金陵,楊文驄作《送行詩》,同年九月初九日后,錢謙益分別作《宋比玉過訪虞山將別以六絕句為贈》《比玉將行次前韻留別再和六首》。冬至日之晨,錢謙益又作《比玉許再和前韻長至日蚤起復書此趣之》。說明此年重陽以后,宋玨到江蘇常熟拜訪錢謙益,詩中提到宋玨修《酒志》、比玉載宋硯甚富、比玉妾小鸞等,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特別是錢謙益的《宋秀才玨》中載:“比玉為詩,才情爛熳,信腕疾書,不加持擇。詩成,亦不留藁。余取其畫荔枝辭一首,以為近古人諷諭之遣。今其遺稿,刻于金陵者,其里人所掇拾,非比玉意也。”揭示吳越異地的優美景物與閑適文化,為宋玨即興詩歌的美學功能和審美價值提供了一種新的創作嘗試點。
明崇禎四年(1631)閏十一月,婁堅卒,其與宋玨的詩詞分別有《次韻比玉戲贈長蘅》《雪中比玉同諸人攜琴枉過即事》《寄宋比玉》(五言)和《寄宋比玉》(七言)等。此外,黃道周的《答宋比玉》、曹履吉的《今夜楊仁甫招同宋比玉王巢父沈璧甫姑溪泛月》、顧夢游的《黃若木將訪宋比玉于吳附代柬》、費元祿的《宋比玉》、徐明彬的《和宋比玉贈黃石公韻辛末》、林古度的《同郭圣仆過鷄鳴寺訪宋比玉》等,均傳達宋玨一生交游的藝術軌跡。另據《吳越所見書畫錄》載,陸時化于采蓮涇上之吟素樓題宋玨《婁江欲雪圖卷》。員外郎汪明際的《墊巾樓憶孟陽比玉諸閑身先輩》,記其辟“墊巾樓”,輔文山后,積谷倉前,成為程嘉燧、宋玨等輩觴詠之所。
宋玨廣交吳越名士,通過以文會友的翰札方式與南京、蘇州、杭州等地文士保持頻繁且有深度的交往,如方應祥的書牘有《與宋比玉》和《柬宋比玉》。
從宋玨友人的詩文、書牘中,我們得以窺見宋玨的才干,以及其待人誠厚、急人所難、與人為善的品行。他豪放的性格、出色的才華、高雅的藝術品味及對生活的詩意浪漫,最終贏得了明末時期江南士林的賞識與推崇。
明崇禎五年(1632),宋玨病逝于南京,歸葬莆陽文賦里梅隴山(今城廂區華亭鎮山牌村)。于其卒后的友人唱和悼懷詩篇中,有葛震甫《待雪追感比玉》、程嘉燧《題宋比玉畫扇》以及顧夢游《拜宋比玉墓》,他們以充滿深情的筆調懷念志趣相投、性格互補的諍友,并跋涉三千余里,奠酒墓門,為之整理詩草,抒發了凄婉深沉的悼友之情。明崇禎十五年(1642)三月,顧夢游請錢謙益作《宋比玉墓表》。如錢謙益《宋秀才玨》中載:“余與孟陽欲留葬虞山,不果。返葬后十余年,金陵顧夢游入閩哭其墓,乞余為文,伐石以表之。”另有李嗣京題篆額曰“海內盛名士宋比玉先生墓表”十二大字,名氣之大,于茲可見。
筆者挖掘宋玨書法、篆刻藝術,發現遠在異地的開派祖師——宋玨的獨創“八分書”特色,能夠通過“莆田派”的書篆承傳,影響后代的社會文化及地方美術史,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與藝術貢獻。文獻記載上,清初福建莆田宋祖謙《與高云客》、清代江蘇嘉定張錫爵《題宋比玉八分書冊子后》、清代浙江海寧周春《論印詩》和民國時期的方志名士、宋氏后裔宋湖民《題比玉公刻陳昂先生<白云集>》等。
通過梳理明代莆陽名士宋玨的生平,挖掘其與友人交游過程中所行詩歌、書文以及后人相關紀念之作。希冀借此機會給讀者展現一個如見其書、如歷其畫、鮮活豐滿的宋玨形象。更重要的是筆者深感詩文無價、識者自賞,故細心整理之,以存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