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霧寺位于涵江區大洋鄉坂洋村頂際自然村西邊的一座山巒中,地處偏僻。帶霧寺始建于宋紹興元年(1131),坐北朝南,土木結構,懸山頂,通面寬30米、進深17.6米,地基為明代結構,建筑面積528平方米。寺院宛如帽子戴于山頂,舊稱“大帽寺”。因常年云霧繚繞,后改寺名為“帶霧寺”。該寺歷經元、明、清等朝代多次翻修,后來損毀。寺院歷史悠久,建筑古老,紅色文化積淀深厚。1986年,按照原貌重新修建,1991年底告竣。目前,寺院仍保存部分文物。2017年1月,被列為莆田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帶霧寺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相傳宋代時,大洋下林村一位姓肖的人要在帶霧寺的山地上勘察修墓,他到達那個地方時,只見濃霧彌漫,宛如仙境,連羅盤都看不清,連續三次都是如此。看到這情況,他仰頭對天感嘆道:“如果這個地方是什么圣地,就請天放晴一下。”果然,大霧消散,天空晴好。后來,村民就在這個地方修建了一座寺廟,寺名“帶霧寺”。
帶霧寺山上蒼松翠竹掩映,怪石嶙峋,奇秀驚險,山上有瞭望臺、古寨址,山間有古廟、洞巖多處,凸顯它的戰略地位。 (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