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瓊 詹海偉 陳麗君
蔡昊/攝
詹海偉/攝
日前,一年一度的非遺民俗文化活動——“送王船”在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東汾五帝祖廟廣場上火熱上演。活動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廟埕上笙歌悠揚,鞭炮聲、鑼鼓聲響成一片。
“送王船”也稱“燒王船”“祭王船”等,是沿海先民在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寄托了人們避災、祈福、平安等諸多美好愿望。該習俗包括糊船、祭船、化船等,其中以化船(即“燒王船”)為高潮,是一場“海洋文化的狂歡節”。
當天傍晚,活動進入高潮。一艘高大精美的紙扎王船被抬到廟埕中央,其上寫著“欽命瘟部司”“代天巡狩”等字樣,莊嚴神秘。在一陣驚天動地的鑼鼓聲中,眾人開始燃起大火燒化王船,現場火焰連天,場面尤為壯觀熱鬧。隨著最后一點火星的消失,長達4個多小時的“送王船”儀式宣告結束。
據了解,早在農歷四月初一,東進村的“送王船”非遺傳承人林慶森便開始制作王船。王船以杉木竹為骨架,用白紙做底,加手工色紙裱制而成。糊船作為“送王船”習俗里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集剪紙、貼花、畫圖、造型等于一體。
據介紹,主王船的獨特之處在于王船船頭,左青龍、右白虎,且有一個霸氣的獸頭,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威視前方。此獸首似龍非龍,似虎非虎,實為上古圖騰“龍虎瑞獸”,即寓意威懾八方,也象征著勇敢無畏、祈福避災、吉祥幸運。
東汾五帝祖廟創建于唐元和十三年(818),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以供奉民間稱為天仙五皇的大帝、五帝爺、帝爺公、五福大帝、五方五老的五帝而遠近聞名。廟內珍藏著5幅關于“送王船”習俗的明清古畫,其上描繪了明清時期東進村“送王船”文化習俗以及當時民眾的文化生活、交通、建筑等,對研究“送王船”習俗有著重要的文化參考價值。王船便是依照清代畫作《五帝顯圣抗海御寇》《五帝回鸞民眾歡慶圖》中的龍船樣式制作的。
如今,東汾“送王船”習俗不再是一項簡單的民俗活動,早已成為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鄉村和諧發展的重要文化載體,寄寓著民間群眾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海峽兩岸民眾共同的民俗文化,“送王船”習俗已成為一個聯系閩臺情誼的平臺。2009年,東汾“閩臺送王船”習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