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懷國
卓得慶(1206-1277),字善夫,號樂山。宋理宗紹定壬辰科進士,宋末大臣,知德興縣,有治績,歷官著作郎。端宗景炎二年,特旨授右文殿修撰、戶部尚書,兼福建制置司參謀官。以詞賦名,著有《易解》,工書,尤精篆隸。退職后居莆田梅峰之麓,居所號“順寧精舍”。景炎年間,積極組織和參加抗元斗爭,父子三人遇害,史稱“忠孝父子”。與陳文龍、陳瓚共同譜寫了興化大地上一支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曲。他們忠烈守節的精神永為后人所紀念。
南宋末年,吏治腐敗,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在元軍的進攻下南宋政權已處風雨飄搖之中。1273年襄陽失陷,1276年初臨安陷落,1276年5月益王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的扶持下于福州稱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在元軍“屠城令”的威懾下,八閩諸州相繼失陷,興化城實際成為一座抗元孤城,陳文龍率兵抵抗,不久城陷被執。第二年,陳瓚起兵,收復興化城。同年秋,元兵萬余人再度圍攻興化城。在兩次守城過程中,南宋尚書卓得慶以古稀之年、退職之身,挺身而出,親率二子卓規、卓權及族人協助陳文龍和陳瓚進行堅決抵抗,他與家人決絕時說:“桂傾維絕,雖千百年何益。寧前一尺,毋卻一寸。與其藏溝瀆而生,曷若守家廟而死。”卓得慶尚書面對強敵和社稷存亡,知城必破,城破必死,他敢于直面生死,碧血丹心,非“忠孝”二字何足以譽之。
在經歷了腥風血雨之后,終因寡不敵眾,1277年10月,興化城再次城陷,元兵大肆屠城,全城三萬軍民死難,“血流有聲”,卓得慶父子三人被執不屈而遇害。南宋進士黃仲元感其仗節取義的英雄氣概,銘其墓,稱為“忠孝父子”。卓得慶族裔為紀念這位英雄先人,以 “忠孝”為堂號。入元以后,為避元政府迫害,其族人四處逃難,其中一部分遠遷廣東沿海。
據《莆田縣志·卷十九》載,卓得慶父子遇害后葬于“保豐里長基山,黃仲元為記”。目前莆仙卓氏宗親在常太長基山一帶探尋卓得慶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