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龍騰
到了海邊,人們對美食的向往與追求熱情不減,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更為厚重與粗礪的味道——咸。位于涵江紫璜山上的靈顯廟,是祭祀鹽神陳應功的廟宇,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應功,莆田涵江人,因勸誡陳洪進納土歸宋有功,被趙氏封為“平閩將軍”?!杜d化府志·戶紀·貨殖志》中寫道:“天下鹽皆烹煎,獨莆鹽用曬法。莆人云:lsquo;陳侯教我。rsquo;”相傳有一次陳應功在書寫時用海水磨墨,等到硯中墨汁干了,發現留有白色晶體,嘗之竟為咸味。陳應功恍然大悟,便率領鄉親在沿海筑堤蓄水,再由太陽曝曬,果得海鹽。海水曬鹽法的發明,一改此前以薪柴煮海水的舊方,變得更為高效且大大降低了成本,歷經宋元明清至今未廢。
對林嚇荔而言,今年已經是她在東嶠鹽場工作的第28個年頭了。海水曬鹽有著一系列繁雜的程序,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鹽工們利用天文大潮,在鹽田的納潮溝里開閘蓄水,并進行長達48個小時的海水澄清;之后再用抽水機將澄清了的海水抽進鹽田,準備工作就算完成了。林嚇荔說,從前機械化水平低下,鹽工們往往依靠挑水或水車將海水引入鹽田。時過境遷,機械承擔的那部分作業,使得鹽工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后面的環節上。海水進入鹽田后,在蒸發池里與鹵水充分互溶,經日照蒸發至一定濃度后,又被轉入結晶池繼續曝曬,最終析出鹽晶。
這樣的周期一般在半個月左右,半個月后,林嚇荔和她的工友們就要踏入鹽田,用木耙耙收成品。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無比考驗鹽工的體力和耐力。夏季酷暑難耐,卻是曬鹽的最佳時間,他們日復一日赤腳行走在溫度可高達60攝氏度的鹽田里,久而久之,腳板結起了粗厚的老繭,渾身上下也曬得黝黑。鹽被稱為百味之祖,是廚房里的字詞,也是餐桌上的詩眼,像林嚇荔這樣的鹽工們祖祖輩輩生長于此、耕作于此,他們用一種苦吟的方式,完成了塵世之詩中最樸素也最華麗的修辭。
從東嶠鹽場出來,沿著平海灣往東南方向,就來到了平海鎮。宋末元初,大量莆田士族追隨宋帝南渡瓊粵,就是從平海出發,至今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過半數姓氏族譜,都留有先祖遷自平海嵌頭村的記載;到了明代,朝廷又在這里修筑了平海衛城,成為東海鎖鑰。陳玉和一家就住在平海鎮中心的濱海路上,世代捕魚為生。平海人將碼頭修在馬路的對面,休漁時借著海堤晾曬漁網,他們的漁船就在堤下的海面上一字排開,海水涌動,帆檣林立,回首又見從前熙來攘往的盛況;等到出海時,馬達聲此起彼伏,漁家人在海中遠去的背影,又頗有些英雄的意味。
“正月蝦姑二月蟹,四月海螺五月魷hellip;hellip;”這是流傳在東南沿海的漁家民謠,眼下正值正月,在去鎮上的平海天后宮進行一番祈禱之后,陳玉和在岸邊解下了纜繩——一年的生活,又進入了新的輪回。春天里,陳玉和的漁船往家中載回一筐筐的魚蝦,黃石鎮中心的漁市又恢復往日的喧囂,李秀哥坐在江口鎮的天益路口販賣剛剛從海田里收割的牡蠣,一水之隔的南日島上,人們忙于締造“鮑打海西”的神話;進入夏天,常太鎮和書峰鄉滿山枇杷金黃奪目,黃加春正在教孫輩們關于端午節“初一糕,初二桃,初三螺,初四粽,初五扒龍船”的童謠,林嚇荔又在鹽田上揮汗如雨;秋風送爽,朱光輝夫婦又收到不少線面的訂單,華亭鎮的澗口村,人們傳承著古老的桂圓加工手藝,延壽溪一帶荔枝掛紅,“荔林水鄉”景觀重現,度尾鎮中峰村的村民為新摘下的文旦柚過磅;轉眼又到冬天,新縣“國煥”方糕店依然供不應求,湄洲島的高麗珍一家端出黃瓜魚飯招待臺灣到來的客人,大濟鎮龍坂村的鄭名揚為兒子的新婚張羅紅團與白糕hellip;hellip;食物與人類,以一種神秘的關聯彼此牽系,既有生存的本能,也有創造的奇想;縱然時光飛渡,人事代謝,千家萬戶喜怒哀樂,十邑八鄉興衰沉浮,人類與食物的共振,也會因為四序的循環而煥發永恒的活力hellip;hellip;
二、匠心與虔誠:食譜的烹飪與食品的裝飾
春日的正午小巷寧靜,陽光直射進兩排老民居的天井里,似能覺察到塵埃的涌動。這是位于涵江延寧社區的陡門頭老街,因靠近宋代的端明陡門而得名。隨著城市化的日益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這里,只為探訪附近的紅磚建筑——東方廿五坎、蘿苜田雙茂隆大宅、馬蘭順僑宅、蘆埕楊氏民居——順便也尋找老一輩人記憶里的鄉愁。
眼下正值飯點,鄭益藝決定稍作休整,來到位于陡門頭51號的龍花擔——這是一家專營賜粉的老店。賜粉,莆田傳統小吃,是一種以地瓜粉制作而成的粉面類食品,可以下湯,也可煎炒,在民間廣受歡迎。關于“賜粉”一名的來歷,卻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因為形狀如繩索,而“賜”字在莆仙方言里又與“索”字同音;也有的則認為是因梅妃入宮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賜,因名“賜粉”。當然,如今這一切都已無從考證,對鄭益藝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在這里一嘗老字號的味道——
新鮮的豬大骨熬出高湯,再倒入另一口鍋里當作鍋底,沸騰時放入賜粉,配以豆芽菜,繼續大火加熱,期間適時加入蔥油、香椿粉、食鹽和醬醋,整套動作酣暢淋漓,一招一式皆不可偏離。上桌后的賜粉,外觀通透晶瑩,氣味芳香撲鼻,口感爽滑清涼,點滴味道,都盡得祖傳的要義。
龍花擔,起源于黃石鎮橋兜村的龍花自然村。舊時涵江市集車水馬龍,而龍花村又與涵江僅一橋之隔,于是商販們便挑著裝滿賜粉和高湯的貨擔,來到涵江走街串巷沿途叫賣。久而久之,龍花擔成了一代人難以忘卻的集體記憶。人在途中,食譜也常在路上,人與食譜如影隨形,彼此依存,也相互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