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明信
我對南日島的初認識,是在20世紀90年代,始于當地浮葉村的石屋。石屋是用清一色的青石雕砌成的,雖然只有一兩層,卻錯落有致地分布著,與堤岸、沙灘、紅樹林,以及島礁、港灣、魚排、船舶,排列出一種風情迥異的海島景觀。村里的人會講閩南話,穿著惠安女服飾,朋友說,他們的祖先是從惠安遷徙過來的——200年前,惠安凈峰的漁民航海,經過南日島東邊時突遇大風,暫避在大白嶼附近,發現此地是天然避風良港,而且魚蝦眾多,故常北上到此海區捕撈,并修建茅屋和加工曬場,逐漸在海島上定居下來,慢慢形成現在的村落浮葉村。
200年來,他們頭戴著樸素而又熱忱的紅頭巾精耕細作,讓不毛之地長出盈盈綠意。在潮汐交替的沉浮時光里,從漁船上走下來的他們,白帆搖出東方日,銀網收回南海潮,在浩瀚的東南沿海留下了一抹傳奇色彩、一首踏浪漁唱!清晨趕海,收獲新鮮海產品;白日逐浪,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夜間聽海,枕著海浪聲入眠……他們的身上,秉承著惠安女吃苦耐勞的精神,其堅定與婉麗、剛強與柔和,形成海邊最美的風景。
緣于朋友就在浮葉村長大,所以我對日島有著一種不一樣的情感和印象。我認識一批南日島的朋友,他們中有航海的漁民,有摯愛海島的詩人,詩詞中不變的是浪潮海間耕耘的身影。那種倚舟遠行,趕海追潮,丈量海洋邊際的豪情,足夠令人陶醉與舒懷!唯有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每一顆純粹篤定的心,才能在奮楫潮頭中為大海標記刻度!智慧的南日島人巧妙地從寬厚的土地,慷慨的大海中獲取海鮮,他們知道,在哪里能獲取最肥美的魚蝦,在哪里能養出最優質的藻類。從近處閃著金光的灘涂,到遠方晃動著蔚藍的深海,他們用辛勤勞作回應海面緩緩起伏的浪潮。出入東海捕魚,島上標志性山峰尖山是指南針;在海上回望家園,如果看到大嶠山上云霧吞吐,出海船只便會回港避暴雨,有了尖山作“指南針”,有了大嶠山作“海上氣象臺”,海島人民萬里煙霞憑嘯傲,半江云水作生涯!
再次踏上南日島是在新千年的農歷臘月底。一位在當地當教師的朋友因急著回南日島舉行婚禮,而把婚紗照遺落在了城里。受朋友之托,在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我把婚紗照送到島上。還是那座海島,但通往朋友所在的石盤村,坎坷泥路變成了寬暢的水泥路。婚紗照和水泥路似乎見證了海島上悄悄發生的變化。
冬季海島的風很大,但奇怪的是,你不會有哆嗦的感覺,相反,海風中彌漫著一種舒適的溫暖。近在咫尺的海平面和島村連成了一個黑夜的城堡,晚上的酒席此時開始了,長熾燈在城堡中綻放出一朵光明的蓮花。海島人好客,菜上了一道又一道,最讓我味蕾綻放的是,這里的菜除了一道金錢粿和最后一道甜湯外,其他的都不同于島外。因為是海島,所以這里的酒席離不開一個“魚”字。什么魚都有,當地人說:“這是從海里捕來的,比你們城里好,多吃點。”經主人這么一講,先嘗一口湯,特清甜,再夾一塊魚肉,頗有質地。
十幾年時光一晃而過,當教師的朋友小孩考上莆田一中。每個星期六早上,他都會來城里照料孩子起居,順便也給我家送些海帶、紫菜、地瓜干、淀粉什么的。海帶、紫菜是南日島的特產,海島水土滋養下長成的花生,有一股特殊的咸香味,地瓜也很綿軟香甜,其味道令人難忘。而令我更難忘和感動的是,朋友會從島村到碼頭渡口,提著大包小包一路顛簸進城來!朋友說,現在路好走,輪渡也方便,他家的石屋早已換成海景樓,附近就是南日島有名的“皇帝山”,整座山頭覆蓋著黃沙,細膩的黃沙以灘的形態出現,海沙就是床鋪,而木麻黃就是被子,想想整個人躺在柔軟的黃沙上,沉浸在氤氳清香,陶醉于碧浪喧騰,那是一種啥樣的享受?
當我第三次回海島時,朋友的小孩已經遠離海島上大學了。碧浪萬頃,海風習習,一只只漁船暢游在海上。伴著略帶腥味的海風,燦爛的陽光打在臉上,在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映襯下,一座座樓宇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交錯縱橫。不管是南下,還是北上的航運,南日水道(即興化水道)都是必經之路,唐宋以來是中國航海的黃金水道。“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流求、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酬之。”宋代莆田籍名臣蔡襄的這一記載,讓人們在事隔千年之后,仍可深深地領會到當時興化軍海上貿易的繁榮程度。鏗鏘的、不息的濤聲告訴你,這里的古港、古塔、古遺址、海底打撈出來的古文物,見證了滄海桑田的時光隧道,印證了南日水道銜接海上絲綢之路的恢弘。水道南岸的南日“十八列島”,在這個有海有詩的地方,傳誦山海與文明的交響,傳遞漁歌與浪濤的對白。文明越山海,莆田伴海而生、因海而興,那連接世界的濤聲,如悠揚音響千弦發,如雅致曲調萬籟鳴!
南日島亮出新顏值,美出新氣質。日出時金色的大海,晚霞里轉動的風車,南日句句不提浪漫,可每一幀美景都是浪漫!
蔚藍色的大海上,魚排道道、漁舟點點,如詩如畫。在一排排由浮球、養殖繩構成的海上“田壟”中,一條條纏滿海帶的粗繩已被拉到船上,依次拉上海岸。岸上,人們在烈日海風中翻曬海帶。金沙灘、黑海帶交錯構成了島上的主畫面。在島上最高處九重山頂俯瞰四周海面,養殖網箱行列成陣,浮球點點形似棋局,廣闊的海洋牧場蔚為壯觀。
這是一座海鮮如云的島嶼!這是一座如雷貫耳的“鮑魚島”!“鮑打天下”已是南日島最響亮的招牌,“南日三寶”海帶、鮑魚、龍須菜及百余種名優水產品已成為島民的財富密碼,并以其品質超群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南日跑山羊、野生海石花、紅毛藻、蝦蛄、海蟹、海魚……每一種味道,都充滿南日特色。
在100多種名優水產品中,南日鮑魚無疑是名聞天下的。在中國傳統的名貴食材中,鮑魚位居四大海味之首,歷來被稱為“海味珍品之冠”,素有“一口鮑魚一口金”之說。管仲謝知音,盾魚始姓鮑,“管鮑之交”的故事源遠流長,膾炙人口,而在古代的名家詩詞中,同樣可以找到贊美鮑魚的詩句——無論是李白的“滿目珠翠翻成波,世間鮑魚最肥多”,還是杜甫的“吞吐鮑魚一顆顆,脆嫩鮮香入口佳”,抑或是白居易的“鮑魚長在深海底,翻身一露金鉤勾”,都在用詩句印證鮑魚的珍貴。而被昵稱為“南日鮑”的南日鮑魚,更擁有海上“鮑王”“海中黃金”之譽,足可見其“鮑魚島”的由來是名副其實的!自然界的春天是盼來的,南日島的“鮑魚島”是干出來的,其30年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一段“鮑打天下”的奮斗奇跡!
北緯25°被世界公認為“黃金氣候生態帶”的緯度線,海岸線66.4公里的南日島正與這個緯度相吻合,而且海區神奇地擁有穩定的千分之三鹽度,海水理化因子穩定。簡而言之,這些專業的術語說明,南日島水域環境非常適宜“嬌生慣養”的鮑魚生長。雖說南日島具備了這些“地利”,但是要培育出真正聞名于世的“軟黃金”鮑魚,卻又談何容易。念茲在茲,須臾不忘,海島的人唯有劈波斬浪競百舸,唯有滿船清夢壓星河,方能與成功牽手。
時間上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南日鎮水技站干部在本地發現天然九孔鮑,隨后,南日上馬了第一個“鮑魚海區底播養殖”項目,1994年開始在南日海上小規模試養。1997年,南日島萬峰村村民魏九富,引進了首批5萬粒來自大連的皺紋盤鮑,到南日島海域“安家落戶”,南日島從此拉開大規模養殖鮑魚的序幕。但是,這些“外來鮑”在新家的“水土不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不是一帆風順的。為了克服這些“外來鮑”在新家的“水土不服”,南日鮑魚人同科技人員一起創造性地進行養殖技術的改進,將“鮑魚海區底播養殖”改為“淺海浮筏式吊掛養”,餌料也改投為莆田沿海出產的新鮮海帶、紫菜、龍須菜等。這種養殖技術、模式在當時還是全國首創。
為了尋求更適宜南日海域養殖的鮑魚品種,解決苗種問題,1998年4月,水產科技人員在“興南鮑魚育苗試驗場”,培育出第一批雜交鮑苗,因其品質優、出肉率高、重量足,如鐵一般,被漁民親切稱之為“鐵鮑”。
2002年,莆田的市民聽到鮑魚北上“避暑”的新聞,覺得甚是好奇。其實鮑魚擬人化地實現北上“避暑”,是一項種養領域的科技創新——每年4月至10月,鮑魚北上大連“避暑”、避臺風;11月至次年4月,北方的鮑魚回到莆田“越冬”。這種南北轉場對調養殖的方法,使鮑魚生長周期縮短了3到4個月。在鮑魚北上“避暑”的第二年,技術人員又嘗試用日本盤鮑為父本、大連皺紋盤鮑為母本,成功雜交出新品種鮑魚。
2007年,南日鮑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獲審,是福建鮑魚首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在福建養殖鮑魚產量中,秀嶼區三分天下有其一。很多年被當地島民稱為“牛眼睛”的鮑魚,被科技之花點“石”成“金”!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舉辦,南日鮑以各項優越的指標入選會晤特供食材。白帆春暖興漁業,碧海波平唱福音。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水深潮暢的生存環境,精益求精的科技力量,使得南日鮑擁有得天獨厚的上乘品質,幾代人“鮑打天下”,一時間成為“國鮑”!
沒有等出來的成功,只有干出來的精彩——“南日鮑”是南日的拳頭,也是莆田的拳頭,南日海島人敢闖敢干敢為人先、深耕細作砥礪前行,他們所走過的每一個足跡,都已深深融入奮進步伐,驚心動魄的困難遭遇,鑄就了海島人不屈的靈魂。從九孔鮑到皺紋盤鮑,再到綠盤鮑,南日島鮑魚的品種升級步履不停,養殖技術開發位居全國前列,島上共有35家育苗場開展鮑魚育苗和保苗業務,年供鮑魚苗量1億粒左右,是全國重要的鮑魚育苗基地;南日島一躍成為了養殖鮑魚致富的“鮑魚島”、中國著名的鮑魚之鄉,每年的3月到6月,一筐筐一車車的肥美鮑魚,形成一道特別令人垂涎的風景線。南日島上鮑魚養殖2億粒,年產值約9億元,占國內鮑魚市場的十分之三,中國有300座城市可以品嘗到“南日鮑”;并出口43個國家和地區。風行海西,“鮑打天下”,福“鮑”平安,南日兒女憑著這份勇氣,劃開了將南日島“藏”在海中的迷霧,用一口鮮甜,書寫一業“鮑”富的傳奇故事,捧出一個響當當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莆田這座千年古府新市打造了一張響當當的城市名片。
時至今日,作為中國經典國宴菜之一的南日鮑,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南日鮑不僅僅是淳樸動人、充滿誠意的海濱珍味,更是莆陽人民敢闖敢拼、熱情好客、開創美好生活的精神載體。
日子邁開行程,人間煥出爽朗。月牙灣沙灘與南日海堤相映成趣,沙灘隨著洋流變換形態,一年四季盡不相同,盡管形態上存在變化,但碧海銀沙如今已然是當地發展的“金山銀山”。2018年12月27日,《莆田市南日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獲得農業農村部審定頒布。星空下,山海邊,田園間,這里的山海最養人,高歌猛進的南日島“藍色糧倉”“海洋牧場”,以及發展南日鮑魚產業帶領群眾走上致富之路的歷程,是福建省推進海洋經濟、文旅經濟、綠色經濟、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打造海島鄉村振興“南日島樣本”的生動實踐。興化灣潮漲潮落千古流,漲來了歲月漲來了春秋。南日島人民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以“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海島生態持續向優、人居環境日益提升、海洋產業優聚優化、公共服務普及普惠……滄海桑田,古時因隱于大海而得名的“南匿山”,時代的洪流正漸漸讓她的身影耀眼奪目起來。尖山瞰海、大嶠吐煙,“十八列島”群星環繞,巍巍九重山講述著英雄的故事,妙曼金沙灘拂動著面朝大海的浪漫,昔日的海島蝶變“桃花源”,在這片“福鮑平安”的神奇土地上,在這座海鮮如云的島嶼上,越來越多動感的故事正在書寫。一個個精彩瞬間,擦亮莆田城市新名片;一次次高光時刻,標注南日鮑魚新高度。過去20年或30年,都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卻在南日海島上落下輕盈的一筆,烙印著跨越時間維度的非凡,留下莆田“山水詩畫生態韻城”“通江達海戰略港城”的一個時空縮影。而我那島上的朋友,剛好踩在時代的鼓點上,伴著時代的濤聲,從今日駛向明日!
“夜雨千聲金鼓響,海濤萬頃鮑魚香”,有山有海有桑田,有味有醋有故事——南日島,不愧是一座有福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