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翁志鵬
為進一步傳承非物質文化,展現千年古鎮良好形象,6月21日,以“龍舟競渡·揚帆海絲”為主題的楓亭鎮第四屆端午文化節“洪門杯”傳統龍舟邀請賽啟動儀式在仙游縣楓亭鎮舉行。此次活動由楓亭鎮黨委、政府主辦,楓亭鎮龍舟協會、霞橋社區承辦,共有來自蘭友、學士等5個村(社區)6支隊伍參加傳統龍舟邀請賽。期間,還舉行包粽子、畫“虎蛋”等系列活動。
楓亭自古就有“商埠之都”的美譽。早在宋代,楓亭霞橋就筑起航運碼頭,稱太平港。古時港道深近7米,每當溪海會流時,太平港千帆競渡,船只來往如梭,各種山產海貨都匯集到港口,留下了“要吃山海貨到楓亭”的民謠。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發達的海港商貿,賦予這座千年古鎮獨具特色的端午民俗文化。
每逢端午,楓亭鎮都會舉行盛大的民俗活動。賽龍舟就是楓亭端午民俗活動里最隆重的一項,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扒龍船”。尤其以霞橋的溪海會流賽龍舟最為熱鬧。與莆仙其他地方龍舟不同的是,楓亭鎮龍舟上的龍頭是“活扣”,在龍舟下水競渡前,要舉行請“龍頭”儀式,在安裝好“龍頭”后,競渡才會正式開始。
霞橋龍舟賽在太平港舊址舉行,相當于在“海上”賽龍舟。相傳當年蔡襄發現湄洲灣的海潮與楓慈溪水咸淡交混而形成的自然奇觀后,親筆題寫“溪海會流”四字。明代時,陳遷在太平港畔建溪海會流亭,并將蔡襄書寫的“溪海會流”筆跡鑿刻立碑于霞橋泗洲文佛廟旁,使得“溪海會流”一度成為太平港的標志之一。“觀溪海會流,賞霞橋龍舟”也別有寓意。
每當端午前夕,霞橋靈慈廟的董事會都會挑選吉時,舉行簡單的禱告儀式,之后由龍舟隊里精壯隊員通過肩扛手托齊力將龍舟抬運入溪中,進行比賽前訓練。
比賽正式開始前,會將龍首從宮廟請出來安放在龍舟上,然后參加賽龍舟的隊伍抽簽登船進行龍舟競渡。在咚咚鼓聲的伴奏下,兩條龍舟奮往直前,激起浪花飛濺,吆聲震天。
楓亭“五日節”的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端午民俗文化。過去楓亭的賽龍舟一直是霞橋與后壟、青澤亭的薛氏宗親互賽,從2017年開始霞橋誠邀霞街、蘭友、學士、錦湖共同參加,不僅擴大了賽龍舟規模,更增進了各村的友誼,這是龍舟精神所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