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凌明信
躍龍門,揚飛槳,乘風破浪白塘湖,龍馬精神競渡來。6月21日,涵江區白塘湖“爬龍船”民俗活動舉行,上演了一場水上的“激情與速度”。
在莆田,端午節也被稱為“五日節”,“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這首耳熟能詳的歌謠承載著莆田祖祖輩輩人的端午記憶。莆田龍舟競渡源遠流長,賽龍舟活動可追溯至宋代,自宋代以來傳承千年,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莆仙方言里,賽龍舟叫做“爬龍船”。涵江區白塘鎮每年端午都有在水上舉行賽龍舟的習俗,人們以龍舟競渡的形式祈求全年風調雨順?!?/span>1991年白塘湖舉行過‘媽祖杯’閩臺龍舟賽,來自臺灣、福州、莆田等地的16支龍舟隊共400多名運動員參賽。那場面不是用‘熱鬧’兩個字能表達出來的!”來自黃石鎮金山村的朱如泉說,“我十六歲就開始‘爬龍船’,雖然錯過了親自參與的機會,但是我依然欣賞到了當年白塘湖‘爬龍船’的盛況。”今年69歲的他身體硬朗,幾天前還參加黃石當地的賽龍舟活動。
“門迎蘭水三千丈”,白塘湖的秀水從千年前流淌至今。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天然湖、最大的淡水湖,白塘湖連同周邊生生不息的古河道,如一顆明珠鑲嵌于蝦胖魚肥、物阜天寶的興化南北洋平原上。自“莆陽開春——開河、開街、開村”活動啟動以來,“水上巴士”翩翩往返于白塘湖,白塘秀水和燦爛民俗全新演繹,成為人見人愛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引爆點”!而人們同樣對白塘湖端午節“爬龍船”民俗活動充滿期盼。這不,當日下午一兩點,雖然太陽高照,白塘湖畔卻依然擠滿了冒著酷暑前來觀看的市民。那座始建于宋代的塔橋,見證了白塘湖端午“爬龍船”的熱鬧場面。濃郁的民俗氣息撲面而來,大家品嘗莆陽非遺美食和農特產品,觀看舞獅等民俗表演,在散發著勃勃生機的表演中,在激情澎湃的莆仙贊句中,古老的白塘湖仿佛臨水而歌、踏地起舞!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毕挛?/span>2時許,隨著一聲鑼鼓敲響,20艘龍舟依次似蛟龍出水。一時間,船槳劃水,鼓聲震天,在“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中,來自湖畔的吶喊聲、加油聲響徹云霄,其場面之激烈,真正是奪人眼球!這揮槳激水的動感,伴隨著激昂的鼓點與觀眾的歡呼聲,構成一幅靈秀動感、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岸上、水上,看的、賽的,讓人感受到千年莆陽“爬龍船”習俗的不朽魅力。今年的“爬龍船”民俗賽事活動,全市有100艘巨龍3000名健兒激情揮槳,“千年龍舟”也成為莆田繼“千年元宵”“千年非遺”之后策劃打造的又一文旅品牌。自前不久“非遺里的中國”走進莆田,13項莆田非遺在全國“火”出圈后,莆田“千年龍舟”再次“紅紅火火”!
白塘湖“爬龍船”還有一個獨特之處,當地龍舟是以宋代李富操演水軍的形式呈現,這里的龍舟高高地翹頭,是擋箭的巨盾,為保水軍平安。南宋初年,白塘湖畔的洋尾村李氏出了一位抗金英雄李富。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從海道揚帆北上,入長江抗擊金兵,隨名將韓世忠部收復建州、攻克大儀,滔滔不絕的長江水寫滿了他的英勇大義和赫赫之功!李富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其捐建的大小34座石橋,把古老的南北洋平原連成一片,涵江新橋頭一帶自此成為萬商云集的埠頭。白塘湖浮嶼宮匯聚的龍舟,是感念李富歷史功績的一個載體,而白塘湖“爬龍船”的盛況,更是對李富樂善好施精神的一種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