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
臺灣北港朝天宮位于云林縣北港鎮中山路,其南部有一個海港稱“北港”,舊名“笨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樹璧和尚在笨港建立了一座小祠,供奉從莆田湄洲朝天閣恭請的媽祖像。當時,他還帶去了刻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缽頭和湄洲媽祖祖廟的寶印,故此有“臺灣是先有媽祖像,才有媽祖廟”之說。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秋,北港朝天宮請來了湄洲媽祖祖廟朝天閣的媽祖像及其父母神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施瓊芳在《北港進香詞》中寫道:“當年湄嶼播靈風,百谷歸墟賴圣功。此日瓣香齊頂禮,人心也似水朝東。”為目前發現的較早描述北港媽祖廟有關進香的民俗活動事跡。清咸豐二年(1852),泉州莊俊元在《題北港朝天宮》中寫道:“宋代坤靈播,湄洲圣跡彰。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德大方稱母,封隆特配天。熙朝祀典重,何事采夷堅。”全詩言簡意賅地指出媽祖文化肇始于宋代的湄洲,媽祖圣跡昭彰,屢屢顯靈于大洋滄海。自宋至今,媽祖的聲名遠播,媽祖的香火無處不在。
據《北港朝天宮:文物專輯》記載,清代御史江春霖曾敬書《嘉義廳北港朝天宮增修改筑碑記》,碑文記載的具體內容是:“臺灣絕島孤懸,破荒未久,笨港尤其彈丸者耳,自康熙間,有僧奉湄洲朝天閣香火到港,神曰天后,遂使九莊之人士,敬信而廟祀焉。迄今稱北港朝天宮,晉封圣母,靈應非一,廟再圮而再葺,愈拓愈宏。今不特壯觀甲于全島,而凡歷朝之褒錫與夫海內外奔走而瞻拜之者,二百余年骎骎日盛,神之靈豈偶然耶?夷考天后,當宋建隆元年,生于莆田之湄洲嶼;幼時窺井,神授銅符,遂通變化。莆縣尹以拯疫,故奉為海濱神姑;迄雍熙四年重九飛升,里人祀之。自宋迄清,護國庇民之號,炳然史冊。吾先靖海侯襄壯公平臺時,尤獲神之助。臺人子爵王公,以殄寇功,奏加徽典,此二事其犖犖大者。竊以天后之祀,自湄而港,香火一脈,臺之滄桑屢矣,御災捍患,天后之有德于臺亦至矣。宜乎廟貌之崇,典禮之修,臺之人必有以相承于勿替也。其間,咸豐之壬子、光緒之甲午,亦嘗有鳩工庀材之役,而莫盛于今壬子,萃全臺之力而高之大之。應募者至七萬九千余金,神之靈豈偶然耶?落成之日,臺之搢紳父老,郵寄狀略,屬予為文勒之石,以詒來者。董事:蔡然標、曾席珍、李老瞈、蔡金水、陳啟章、蔡培東、石學文、許德路、蔡然片、王明輝、蔡然彬、蔡幼庭仝敬立。大正元年歲次壬子冬十二月。施士潔敬撰,江春霖敬書。”
本碑材質為花崗巖,尺寸高226厘米、寬82.5厘米。現立于北港朝天宮大殿后檐下,即圣父母殿前花園中,篆額如題,共七行,每行二字。全文十五行,每行三十六字,文字整齊。
本碑書寫者江春霖,清代著名書法家,字仲默,號杏村,晚號梅陽山人,莆田人。江御史的書法雄強質樸,把胸中波瀾壯闊的襟懷凝于筆端,賦予字跡,顯得天骨勁健。晚年留心晉人草書,嘗在晉帖草書上用朱筆小楷注釋,結體似《龍藏寺碑》,瘦硬清勁,恰如其人。
碑文楷書,落筆痛快,沉著清勁,有法度,有精神。江御史的楷書橫畫輕描細膩,有如弓弧,卻遒勁堅韌,轉折之處有顏體法則,豎畫有柳公權的筋骨凸現。其字體的結構既嚴謹又寬松豁達,不拘一格,因字形之異,而或短或窄,變長變寬。書法取柳體筆意,橫輕豎重,左淡右濃,輕重分明,粗細變幻莫測,結字壯實敦厚,活潑流動,節奏強烈,形成了以古出新的獨特書風。
清末光緒年間,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再度損壞。清宣統三年(1911)五月,臺風大作,湄洲島首當其沖,祖廟“鼓樓倒(塌),殿瓦裂失”,損毀極其嚴重。在當時形勢下,官府完全無力出資重修。祖廟僧人其德及湄洲島人四處求告無門,便專程進山,請求清末御史江春霖出面募捐。江御史聞告急務,以為媽祖是人人敬奉的海神,“豈可坐視不見”,當即寫了《募修湄洲天后宮序》一文:“天后之應列祀典,以御大災捍大患。而湄洲相傳為后飛升之地,廟祀尤以是為重。洲之有廟,始于趙宋,至明永樂而詔擴大,至清康熙時,制府姚公啟圣構鐘鼓樓、山門,改朝天閣為正殿。靖海施侯瑯建梳妝樓、朝天閣及佛殿、僧房,增飾崇麗,蔑以加矣。然洲處海中,盲風怪雨之所飄搖,其朽壞較速于內地。二百年來修者凡幾,志闕有間,不可得而詳也。光緒初,載何小宋制軍檄縣,聘孝廉林勉階修之,才三十余年矣。廟僧其德及洲人復以廟壞告。夏五大風,則又告鼓樓倒,殿瓦裂失,今不治,后難為力。夫昔之興修,皆出于官,無所用募,今之時勢已非昔比,不能不求助于吾邑人。吾邑無名之淫祀,窮極土木,縻費至不可勝計,矧后之御災捍患,疊膺封冊列于祀典耶。即吾邑天后宮之建,自平海、涵江、莆禧、黃石、吉蓼、白湖、圣墩、江口及城之文峰宮而外,窮鄉僻壤,亦所在多有,矧湄洲為后飛升之地,而視其廟宇之傾圮耶?里諺有之曰:‘風大呼媽祖。’媽祖者,天后之通稱,親之之詞也,患難吁之,安樂忘之,實乖祈報之議;安樂忘之,患難又將吁之,更非心理所安,敢貢一言為之募集。若夫修之則吉,悖之則兇,則自求多福,有不僅在喜舍者,尤愿與吾邑人共勉之也。”此文向各界募捐,祖廟終得修復。筆者以為,江御史的許多書法與內容有機結合,飽含著一種激動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此序文莊嚴沉重,清氣平和,線條利索蒼勁,富含錚錚鐵骨,力透紙背。筆墨中盡顯剛毅倔強的氣質和高潔的精神境界,可見他秉性剛直。
細讀《江春霖文集》,筆者并沒有發現江御史與北港朝天宮直接交誼的具體記載,但從其所撰寫的序文和碑文這兩篇重要的文獻史料,可以看出江春霖對媽祖的敬仰之情。北港朝天宮歷經多次修建,現有“四進八殿、一埕七院”。北港朝天宮中的龍柱、磚雕(萬字墻)、古匾、楹聯、石陛、藻井、彩繪斗拱、剪黏交趾、陶石雕花窗等,無一不是寺廟藝術精品杰作。
北港是臺灣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朝天宮也是臺灣目前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的媽祖廟。據《安平縣雜記》載:“三月二十三日,天上圣母誕,上而嘉義,下而鳳、恒以及內山屯番,或夫婦皆來,扶老攜幼,自二月初旬起,絡續到廟叩祝,鑼鼓笙弦,不絕于道。總在神誕前,昭其誠敬。”臺灣北港朝天宮黑面媽祖像,軟身坐姿,面帶微笑,頭戴銀色冕冠,冠頂為兩層,身著紅色龍袍,龍袍下端有一段綠色繡布,披珠編的云肩,胸掛銀鎖和玉佩,銀鎖上標有“湄洲開光媽祖”字樣,雙手擺放龍椅兩側,無執圭。1914年,北港朝天宮召開董事會,與會董事達成共識協議,決定雕刻數十尊全金媽祖分靈神像,以“迎奉塑像”的方式來滿足各地來北港朝天宮迎奉媽祖的愿望。
1990年,隨著海峽兩岸民間往來的不斷加強,北港朝天宮董事會決定把雕像由藝術品升格為神像,為之舉行開光慶典,并希望恭請一尊湄洲媽祖神像駐蹕北港,鑒證雕像開光。莆田湄洲媽祖祖廟欣然應允,迎請的神像命名“首德媽”,由訪問團護送抵臺。據當時《臺灣時報》報道:“大陸湄洲首德媽抵臺,近二萬香客涌入北港,民眾爭相膜拜。”大陸訪問團在臺10日,臺灣各報刊共發有關新聞38條,照片10多幅。新聞報道集中反映出臺灣媽祖敬仰者對湄洲媽祖的虔誠、膜拜,以及狂熱的朝拜場面,指出莆田湄洲媽祖到臺灣,掀起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熱潮。這現象說明媽祖信俗在臺灣的深刻影響,盡管臺灣有數不清的分靈媽祖像,但民眾仍渴望拜謁湄洲祖廟媽祖圣像。
媽祖誕辰1048周年之時,臺糖北港量販店特別制作了號稱全臺最大最新的數字相片蛋糕,為臺灣云林縣北港朝天宮的媽祖祝壽。該蛋糕以機算機輸出圖案,使用糯米紙、食用色素,蛋糕美觀精妙,甜香味美。長360厘米、寬120厘米、高10厘米的巨型蛋糕上,巧繪朝天宮廟景和媽祖石雕像圖案,栩栩如生。2013年9月,由臺灣北港朝天宮董事會、湄州媽祖祖廟董事會、天津天后宮管委會主辦,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臺灣云林縣政府協辦的“兩岸媽祖會北港”活動,在臺灣北港朝天宮隆重舉行。活動以“媽祖心·香火情”為主題,歷時12天,舉辦了祭祀大典、嘉年華、文化巡禮、民俗技藝匯演四大系列活動,每日都有莊嚴的傳統祈福儀式,同時還舉辦了“湄洲之夜”晚會、萬人大辦桌及兩岸中秋晚會等。尤其是重頭戲“萬神祈福大團圓”,以總數4643尊媽祖像挑戰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組織“兩岸媽祖會北港”,旨在宣揚“世界和平女神”媽祖的德澤精神,展現了兩岸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有助于促進兩岸交流。各方來向媽祖拜壽的大小神佛坐在轎里,由媽祖敬仰者扛著擠向朝天宮,到處都是持香禱拜的群眾,被稱為“臺灣最大的祭神像奇觀”。此外,臺灣云林縣北港朝天宮創意出新的媽祖美術工藝品——“掌上媽祖”,由北港鎮鄭勝文結合北港朝天宮“平安符圖”與“萬字不斷圖”設計而成,作品采用檜木制作出高12厘米、寬10厘米的神龕,以及高僅5厘米、寬3厘米的媽祖神尊,神龕與神尊可分離,以方便各種祭祀需求。
2016年至今,筆者去過兩次北港朝天宮,進香和研討之時,想起家父在世時,常提及其祖輩江御史與媽祖文化,故興筆梳理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