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涵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莆仙的端午節別具特色,時間跨度長,五日連著過,民間稱之為“五日節”,從農歷五月初一到初五,天天都有民俗活動。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這首家喻戶曉的民間童謠所唱的便是莆仙地區的端午節習俗。初一吃米糕,多為楓亭糕,寓意節節高;初二吃粽子,多為四角棕,以紀念屈原;初三吃麥螺,治病明目;初四在門框兩邊插上菖蒲和艾草,驅邪避毒,而端午節的高潮在初五。初五這天,家家煎“午時草”,煮“午時蛋”;人人洗“午時水”,穿上新衣,吃湯面和“午時蛋”;點雄黃以驅五毒,同時又用雄黃酒噴灑屋角及床下,當然還有少不了的賽龍舟以及斗蛋。
在莆仙民間,五月初五這天,人們會把用“午時草”煮熟的“午時蛋”裝入五色絲線編成的蛋兜里,然后掛在小孩脖子上,垂于胸前。據民俗學家考證,這是古時一些地方立夏的習俗。這些做蛋兜用的五色絲線是由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演變而來,就是“長命縷”或“續命縷”。漢代應邵《風俗通義》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庇衷唬骸拔逶挛迦绽m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總之,五色絲線蛋兜有辟邪、祈福、納吉祥的美好寓意。
最值得小孩玩味的端午習俗便是斗蛋了,斗蛋的規則挺簡單,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的一端為蛋頭,圓處為蛋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比過去,敲破了殼的認輸,以蛋殼堅硬不破裂的為勝,而最后留下的那個斗不破的蛋被尊為“蛋王”。孩子們頂蛋、斗蛋玩得不亦樂乎,斗敗了,吃掉,增加了營養;斗贏了,封“王”,愉悅了心情。
粽情端午,趣味濃濃;端午斗蛋,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