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明信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
莆田建市40周年了。40年風雨兼程、澎湃前行,莆田的崛起,其勢泱泱,激情燃燒;莆田的故事,溫暖如春,碧海金波;莆田的速度,闖關奪隘,馬不停蹄——清潔能源“綠色牌”蹄疾步穩,海洋“藍色牌”洶涌澎湃,產業融合“金色牌”香飄四方,革命老區“紅色牌”煥發新彩。
莆田建市40周年了。40年春風化雨、春華秋實,留下一張張歷史圖片、一件件文獻實物,留下一幀幀珍貴鏡頭、一個個精彩瞬間。40年光陰荏苒,人們從這里讀到莆田發展的壯麗史詩;40年歲月如歌,人們從這里感慨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40年砥礪前行,人們從這里筑下奮進新征程的夢想。
難忘的瞬間從歷史中“走出來”,在光彩中“活起來”。4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興化兒女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聞雞起舞、日夜兼程,展現新氣象、開創新局面,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莆陽大地翻天覆地的巨變,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向父老鄉親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文字記錄歲月蹁躚的腳步,圖片剪輯時代的投影。同飲一溪水,共護蘭溪美,40年來的發展浪潮聲猶在耳畔激蕩不已,從今天起,本報刊發“慶祝莆田建市40周年”專題稿件,帶您領略40年來莆田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歷史性變化和興化兒女在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建設中的精神風貌。
我去中共閩中工委上湖底的革命遺址時,臨近端午節。從涵江出發,一條寬敞的高速公路直達鐘山,到了鎮上,又有一條硬化村道載著我們通往臨水村上湖底。以前去鐘山,得取道何嶺——從榜頭出發,1958年建成的何嶺公路,曲折縈紆榜頭與鐘山北部山麓之間,落差600米,北宋名臣蔡襄曾經用“何嶺巍巍欲插天”的詩句來描述它,足見其地形之險要,其氣勢之雄偉。而在更早之前,通往九鯉湖和永泰的是一條長達5公里,共有4045級的古道,古道起于榜頭嶺下村,止于鐘山何嶺關。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那青幽的石板見證時光流轉、歲月滄桑的痕跡。而數年前隨著縱三線的橫空出世,榜頭到鐘山只需10分鐘的時間,那盤旋在山腰一路延伸的巨龍,向人們傳達著天塹變通途的時代蝶變力量!
端午草木長,清和好時節。車子隨著山路轉彎,車窗外的景色似畫屏,不斷地從眼眸中掠過,滿眼的青山綠水,滿眼的詩情畫意。梧桐花競相綻放,瓜果陣陣飄香,駐足臨水村,徜徉在脈脈流水間,情不自禁地回首聆聽那些血雨腥風的紅色故事,感受綠水青山間涌動的紅色力量。白色的梧桐花,映襯著腳下這片被紅色浸潤著的熱土,留下了令人歷久彌新的印記。1943年3月,中共閩中工委進駐臨水村上湖底;當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南遷閩中,上湖底是第一站駐地。閩中成為全省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中心。
一位戴著眼鏡的年輕女孩為大家講解一個個膾炙人口的紅色故事。她講得非常順溜,重要的是,在她的講解中,我們仿佛觸摸到故事中的那一個個名字,看到蘇華等革命老領導與普通群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鏡頭,思緒閃回到硝煙彌漫的年代。盡管來之前,我查閱了大量閩中24年革命史的珍貴資料,但書上的介紹,遠比不上現場所帶來的心靈震撼!
這位女孩叫鄭青青。在2018年村一級換屆中,臨水村選出90后女大學生黨員鄭青青,“一肩”挑起村支書、村民主任的“重擔”,成為仙游縣換屆選舉工作的一大亮點。思路決定出路,而新鮮的血液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臨水村以紅色文化鑄魂,以綠色理念崛起,依托本村豐富的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生態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休閑和文化旅游業,比如,投資70多萬元對3套村集體用房進行裝修招租,發展鄉村旅游,開發精品民宿、農家樂、臨水客棧;比如,在村里建設農特產品展示區、電商園,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打造原產地直供+社區直購的模式。在上湖底革命遺址周圍,青青的早稻田,誘人的水蜜桃、百香果,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呈現在眼前,前來這個革命老區村尋找紅色印跡的干部群眾絡繹不絕。如今的革命老區,有“顏值”,更有“產值”!“紅色”搖籃正在煥發出“綠色”光彩,帶動了老區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這個“顏值”,在臨鳴新村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實施造福工程中,整村搬遷至鐘山鎮天珠路臨鳴新村。一排排現代新居錯落有致、整潔美觀,花草點綴其間,宛如城區的小區。從深山走向集鎮,臨鳴新村即將實現“農村變社區,農民變業主”的深刻轉變!青山綠水間的紅色記憶,如今串成一片鄉村振興的大風景。
從臨水村出來,來到附近的網紅村——鐘山鎮朗橋村。還是如詩如畫的山山水水。每次看到朗橋“彩畫稻田”的照片或視頻,我都被震撼到了。郭沫若先生當年留下“漫道江南風景好,水鄉魚米亦如之”的墨寶,贊美莆田南北洋,而在鐘山鎮的山鄉朗橋村,同樣可以找到“風景好”“亦如之”的詩情畫意與豪邁篇章——盛產優質水稻、蜂蜜、花卉的朗橋村,多次作為市縣“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禮贊豐收,致敬耕耘,樂享幸福,在“豐收之光”的疊加效應下,朗橋村深入挖掘本土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以“彩畫稻田”展示三農文化,以“花旅漫游”打造花卉品牌,以“烽火林劉”傳承紅色文化,以“社垅風情”展現畬族文化,走出“多彩朗橋”的文旅發展道路,為鄉村振興增添“人氣”“財氣”。
正如九鯉湖、麥斜巖的名氣,朗橋村內還有閩南十八洞之譽的萬蝠洞、怪石嶙峋奇峰突兀的云居秘景、東坑古民居,以及林劉地下交通站。青翠欲滴的植被,瑰麗多姿的花朵,熱情奔放的陽光,引人遐想。在端午時節,走進鐘山鎮朗橋村,就像走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即使只是簡單的一瞥,也會讓人心靈愉悅。亮出新顏值,美出新氣質,“美麗生態”成為發展要素,驅動著革命老區鄉村“美麗經濟”勃發,業態加速拓展。
九鯉湖的清水跳下山岡,流入常太鎮的莒溪,穿行東圳水庫,至涵江南箕注入中國最美母親河木蘭溪。同溪水一樣,在革命戰爭年代,城廂的常太和仙游的鐘山乃至德化、永泰同屬閩中革命的紅色根據地。青山如屏,碧水潺潺,疊翠空靈的山巒,詩意的小橋流水,點燃了人們欣賞山色美景的火種。
站立在浸潤紅色根脈的土地上,山上清脆的鳥叫聲,喚起了一段永不磨滅的鐵骨精魂的回憶。20世紀30年代,閩中游擊區的中心在莆田,莆田的中心在常太。在常太這一片英雄的土地上,“當年鏖戰急”,曾經是“風展紅旗如畫”——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過烈士鮮血,這里的每一座山林都彌漫過戰火硝煙,這里的每一條河流都陪伴過游擊戰將英勇戰斗。回首金戈鐵馬的歲月,游擊區英雄兒女忠魂傲骨,以血薦國,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戰斗凱歌,流傳著一段忠心報國的紅色故事。
1935年5月,莆田、福清兩個中心縣委合并成立中共閩中特委,統一領導閩中各縣的武裝斗爭。同年秋,中共閩中特委書記王于潔,在常太漈川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把分散在莆田各地的游擊隊集中整編為以漈川、外坑、金竹坑為中心的常太游擊根據地,開展游擊活動。“踏遍青山人未老”,漈川、外坑、金竹坑這三個革命基點村形成堅若磐石的“鐵三角”!“鐵三角”是昂揚的戰斗意志,是磅礴的英雄氣概,在革命群眾的支持下,這三個基點村成為中共閩中特委和閩中工農游擊隊的主要駐地。在斗爭中,農民們更加信賴共產黨和游擊隊,紛紛加入貧農團、婦女會、少年兒童團等革命群眾組織。在這里,敵軍圍困萬千重,中共閩中特委書記王于潔曉行夜宿,戰功赫赫,何其偉岸;在這里,萬物霜天競自由,閩中游擊隊長鄭金照睡稻草、進窯洞、挖野菜,血染風采,威震敵膽,何其壯烈;在這里,潘濤、陳建新、翁鴻鏜、雷光熙甘將熱血沃中華,笑看旌旗紅似花!
從1926年到1949年,閩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地堅持20多年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贏得了閩中“紅旗不倒”的贊譽。一段段紅色記憶依然鮮活,一處處革命舊址煥然一新,一個個紅色故事廣為傳頌……
我曾經多次前往當年的“鐵三角”——常太鎮馬院漈川、渡里外坑、金川金竹坑,以及洋邊村、嶺下村、常太村等,走進這座莆田“后花園”,感動于其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巨大付出,感受著其在鄉村振興中的豪邁步伐。
天空蔚然,圳湖映碧。沿著莆田市東圳環庫區道路行進,舉目四望綠水青山無際,田地里青翠瓜果滿目。到處是濃蔭密布,郁郁蔥蔥,與湛藍的天空相映成趣。站在洋邊村庫區公路仰望村莊,一幢幢精致的紅磚白墻民居,掩映在重重疊疊的枇杷樹中,水泥村道繞著山坡,通到每家每戶的門口。1958年修建莆田“大水缸”東圳水庫后,洋邊村從庫區搬遷到半山腰上居住,人均只有120平方米“望天田”,交通閉塞、荒山禿嶺。洋邊人鐵心要打好開荒種果這一仗!一定要把荒地變成綠洲,讓種下的果樹長出綠葉,讓山旮旯長出金果!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20世紀90年代,洋邊紅火的枇杷為人們注入了絲絲甘甜,枇杷是上蒼賦予他們的神圣禮物。致富公路如玉帶,秀水青山一線牽,1997年,一條從東圳大壩向庫區腹地伸延的環庫公路開建了。沿路經過松峰村、嶺下村、洋邊村和南川村,共14公里。修建公路的那些日子,其戰天斗地的場面宛如當年修建東圳庫區。奮斗,不懈的奮斗,讓洋邊成為“福建最美鄉村”!
與洋邊村相鄰的嶺下村,則被人們稱為“世外桃源”:寬闊通暢的水泥路面,整齊精致的鄉村洋樓,曲徑通幽的花園景觀,加上道路兩旁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這里成了一片名副其實的“幸福家園”。登上村里武埕棧道,站在山上“攬圳亭”上俯瞰,“桑葉”形的東圳水庫,暖陽映照一泓綠水,特別的美意激蕩而來。藍天白云下,青山綠水間,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圳湖映碧”,就像一軸水彩畫鋪展在眼前。山上的飛瀑落差百米,巨浪跌入下面深潭,隆隆之聲響徹景區!
遙望,群山插天;近看,果樹成蔭,萬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生機勃勃,光彩煥發。地處群山深處的馬院村,錨定紅色旅游和綠色發展兩大主色調,古民居、玫瑰園、“忘憂谷”、紀念館,所有的這一切鑄就了“繽紛四季,樂享馬院”福建親子游第一村的品牌。一排排特色小院,透出莆田傳統特色,群山疊翠,碧水蕩漾,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時光荏苒,滄桑巨變;歲月遞嬗,一脈相承。莆田現保存有200多處革命遺址,紅色古民居的朱紅窗欞,歷經百余個春秋卻芳華依舊,先輩的足跡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紅色的記憶并沒有在歷史的深處褪色。那一份份翔實的資料,一幅幅逼真的浮雕,一張張生動的圖片,穿越歷史煙云,依然觸動著我們心底最本能的血性,依然澎湃著我們血脈中最深切的情感。昔日“紅土地”,今朝“綠希望”——時間如巨椽之筆,書寫著老區活力綻放、魅力綻放、幸福綻放、信念綻放的軌跡。豐富紅色“黨建鏈”,做強綠色“產業鏈”,做好紅綠“融合鏈”,莆田建市40年來,在閩中“紅旗不倒”精神的照映下,莆田這片閃耀著光輝歷史的紅土地上,鐵龍穿山跨海,路網四通八達,一片片綠色的希望如春筍般拔地而起,一幅幅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隨之徐徐展開。在紅色坐標原點上,老區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幸福的熱土在勤勞的手中脈動、生長、歡歌。奮斗的筆,揮灑出夢想的華彩;鐵路巨龍,奔騰出夢想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