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韻
莆田是一座鬧春的城市,年味從臘月十六的尾牙便開始漸漸濃了。結婚、做壽、喬遷……家家戶戶大大小小的喜事都湊到一塊,喜慶和熱鬧彌漫在城市和鄉村的每一個角落里。
過年,人們都圖個吉利,笑臉相迎,祝福相贈。紅衣裳、紅燈籠、紅春聯映出紅紅火火的日子。
無論你身在何方,無論你工作生意有多么忙碌,過年了總要放下手中的一切回家團聚。聚的是那份真摯的鄉情、友情、親情。親朋好友串串門,喝喝茶,聊聊天,談談工作,話話親情。一年到頭難得閑下來彼此交流,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大年三十,一家人圍在一起邊吃邊看春晚。大人們喝酒,我們喝可樂,彼此碰杯祝福,歡樂的說笑聲和著酒菜的香味,一家人都沉醉在幸福之中。吃過飯,我們給長輩拜年,收獲了不少壓歲錢。父母總找借口說幫忙保管,把壓歲錢回收了去,只留下一點兒零錢。但我們依然高興得很,一年到頭也就這么幾天可以闊氣一下,買鞭炮、玩具……
過年時的母親是最忙的,變著花樣做吃的。今天殺雞宰鴨,明天炸豆腐、炸荔枝肉、做豆丸,一定還會蒸一鍋又一鍋香氣騰騰的紅團。或許是希望日子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吧,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紅團。母親反反復復地在簸箕上揉著大塊大塊的面團,從面團扯下一小塊,讓我們搓成圓球,再用小圓棍把圓球搟成圓面皮,接著把蒸熟的綠豆或糯米揉捏成團,用面皮包成圓團,然后用木模刻對著圓球一按,形成了一個小圓丘,模刻上的圖案也印在小圓丘上。最后給它上紅,墊上芭蕉葉,放在炊具上,用柴火灶的大鍋蒸。我拉著呼啦呼啦的風箱,把火燒得旺旺的,恨不得一下子把紅團蒸熟。蒸呀蒸,芭蕉葉、糯米、綠豆、面食蒸熟了,熱騰騰的香味跟著蒸氣從鍋里四溢開來,屋里屋外便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剛出鍋的紅團還冒著滾燙滾燙的熱氣,但我早已急不可待了,拿起熱騰騰的紅團,左右手不停地倒騰,咬一口,那味真是妙不可言。燙燙的,驅走了冬的寒冷;香香的,送來了春的溫馨;黏黏的,含著團圓的溫情;軟軟的,綿綿的,甜甜的,似母親的愛意,那感覺,真好!
放鞭炮對孩子們來說是件快樂的事。孩子們樂此不疲,或用火柴,或用一炷香,點燃導火索,聽著“滋滋”作響的火舌,我們便迅速地捂著耳朵跑開了。一陣鞭炮響后,我們總要在炮灰中尋一些遺落的小鞭炮,小伙伴們把鞭炮重新點開,互相投擲,玩“炮仗”。那時鞭炮種類并不是很多,我們管可以在地上到處跑動的鞭炮叫“地上躥”,類似煙花的鞭炮叫“沖天炮”,炸出一團團火焰總能吸引一群孩子興奮叫喊。
我們這里有“跳火”的習俗。跳火,顧名思義,大概是要跳出紅紅火火的日子吧。人們用枯草、干樹枝燃起一堆篝火,年輕的小伙舉著大燈籠或是肩上抬著一頂小花轎,繞著篝火堆跑著跑著,忽然猛地高高躍起,身子跳過燒得旺旺的篝火,猶如矯健的雄鷹在火海中穿行。看著我們心里癢得很,好想自己也能瀟灑走一回。
鬧元宵是春節的重頭戲。我們這里的元宵從正月初五就開始了。各個村莊的元宵時間都不一樣,你家鬧罷,我登場。每一回鬧元宵,都要挑一些年輕的姑娘、小伙和孩童,穿上戲服,好好打扮一番。被選中的孩子都很興奮,打扮得美美的,騎著高頭大馬,坐上花轎跟著元宵隊伍出巡,好不得意。村里戲臺的鑼鼓聲就沒有停過。大人們看戲,孩子們看戲臺下小商販擺著各樣的小吃,山楂、油條、蔥餅、糖葫蘆、橄欖串……各個村莊的元宵鬧完了,又來一次總元宵,每個村莊組一隊人馬形成盛大的游行隊伍,人們穿著各色戲服,或抬轎,或踩高蹺,或騎馬,敲鑼的,打鼓的,跳舞的,舉旗的……游行隊伍所到之處,鞭炮聲響個不停,隊伍走到哪里,哪里就熱鬧非凡。
想著想著,年又來了,母親又開始忙了。我仿佛聽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漸漸響起,戲臺的鑼鼓正鬧騰,孩子們暢快的笑聲伴著紅團的香味飄了很遠很遠……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