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翁志鵬
日前,北岸以“五一打卡莆田非遺”活動為契機,在賢良港天后祖祠廣場集中展示“媽祖回娘家”祭祀習俗、忠門蒸籠制作技藝、銀飾制作技藝等特色非遺項目,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媽祖回娘家”祭祀習俗
舊時,每年農歷正月到三月,各地媽祖廟組團護送媽祖神像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時,必先來賢良港天后祖祠謁祖。進香隊伍來賢良港天后祖祠進香并駐駕一夜,稱為“媽祖回娘家”。第二天天亮時,從賢良港碼頭渡海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完成“請火”儀式后,又于當天回到賢良港天后祖祠再駐駕一晚,賢良港媽祖后裔和媽祖敬仰者要準備“五味”宴桌接駕,并招待隨駕人員食宿。當晚,賢良港天后祖祠設駐駕筵,點燈結彩,演戲慶祝,熱鬧非常,成為一道特殊的民俗景觀。這期間,賢良港天后祖祠都要依例,舉行盛大的祭禮。祭禮按照傳統的儀式進行,隆重肅穆?!皨屪婊啬锛摇奔漓肓曀子绊憦V泛,每年海內外都有成百上千個分靈媽祖廟參加回娘家民俗活動。
忠門蒸籠制作技藝
忠門蒸籠,亦稱“卷炊”“灶炊”,俗稱“彎鎖”,始見于明代嘉靖年間,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該技藝是分布在北岸開發區境內的代表性農民傳統手工藝。忠門蒸籠制作是用富有彈性的柳杉、甘母木、鴨掌木(俗稱“炊柴”),配以柔韌的竹片和山藤材料,經過精心加工制作而成。蒸籠制作工序分配料、卷彎、鎖夾、藤扎諸道。蒸籠匠先把炊柴稍微灑水或浸水,竹片和藤條也要稍加浸水,避免制作時斷裂;確定炊圍直徑,把炊料卷彎成圓圈,一圈套一圈,用炊夾鎖牢;炊圈鎖牢后,再把編織好的炊底鉗上炊圈,安裝底骨,扎孔,用藤料把炊具扎牢;炊蓋多編織多種花紋花格,著染花色,加上青油過刷,甚為美觀。
銀飾制作技藝
莆田忠門銀飾制造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銀器、銀飾品的使用不再是貴族階層的專利,當時富貴人家女子頭戴銀花,耳戴銀環,項戴銀圈,最多為胸飾和頭飾,各種手工藝的水平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雕刻、鏤空、花絲、琺瑯、累絲(所謂累絲是將銀子打成細如發絲的銀線,慢慢纏繞成所要求的圖案,做工十分精巧)等獲得了較大發展。尤其是忠門民間銀飾技藝——胸飾“壓襟”,俗名“牙拖”,款式分大、中、小三樣。最大的牙托有19桿,其中分為18般武器,作為婚嫁、喜慶、辟邪的工具。牙托結構分為多層次,有內套和外套,造型形象逼真,里面有“喜鵲登梅”,寓意“喜上眉梢”等。據考證,牙襟起源于唐代,許多官宦小姐、貴族女子,出門大多數佩戴壓襟,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到了明清時期,除了富豪人家的女子佩戴壓襟外,在民間也有美女佩戴壓襟,在莆田、仙游地區,富豪人家的子女也有不少佩戴壓襟,并作為陪嫁的裝飾品。
活動現場,眾多的非遺項目逐一亮相,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近距離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令人驚喜不斷。“觸手可及”的非遺文化,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