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翁志鵬 見習記者 陳曉威
位于涵江區的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是莆田老街改造與各類非遺資源有機融合的又一處“非遺+”文化街區。蘿苜田源起唐宋,興于明清,民國盛極一時,是我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涵江區海商文化的寶貴遺產,更是因港興城的歷史見證。目前,該街區內有歷史環境要素10處,文物保護點14處,歷史建筑24處,傳統風貌建筑34處,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風格更是獨具特色。2018年8月27日,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被列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在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里,記者見到了涵江區的眾多非遺項目,如涵江車鼓、錯金銀技藝、寶元福記燕皮制作技藝等。
涵江車鼓
涵江車鼓,原名“镲鑼鼓”,是涵江特有的民間打擊樂。涵江車鼓歷史悠久,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傳說系宋代“菩薩乞草”而始,按照莆田民間習俗,每年農歷臘月廿四,小孩會打鑼擊鼓乞柴草為菩薩烘腳起焰,預示來年生活更熱火,這種“草鑼鼓”便孕育了最初的車鼓。它由直徑近1米的牛皮鼓,配備數十對直徑0.5米的大鈸,數面平鑼和號稱“童子圈”的凸臍鑼組成,眾多樂器擊打時受大鼓指揮,配合默契。每年元宵佳節期間,涵江車鼓都會進行一次大檢閱,各車鼓隊各展風韻,通過每次大賽,涵江車鼓文化一次又一次得到飛躍發展。
錯金銀技藝
錯金銀是我國古代金屬裝飾的精工技法之一,最早見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春秋戰國時期此工藝與玉相結合后,得以廣泛運用,后興于秦漢,繁榮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為王公貴戚獨享。清朝末年,八國聯軍入侵紫禁城致使這項技藝流落民間。華昌珠寶創始人張阿罕有幸習得此技藝并傳授子孫,歷經五代人一百多年的堅守與傳承,這一項古老工藝得以保留及傳承。經過張氏家族后人的傳承、研制和創新,將傳統文化與時尚風格完美結合,廣泛運用于珠寶行業首飾飾品,使這項技藝回歸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又使錯金銀技藝及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弘揚。
燕皮制作技藝
寶元福記燕皮制作技藝(方培清燕皮制作技藝),由第一代傳承人方厚發始創于1892年,同年開始經營“寶元福記”燕皮店。傳承至今仍堅持采用傳統手工制作方式,選取新鮮豬后腿肉、優質地瓜粉,經過拍、攆、搟、拂、壓、折、切等多道工序制成薄如紙的燕皮。寶元福記燕皮制作技藝經過百年的探索和鉆研,繼承了傳統手工制作的品質和口感,其制作技藝與西天尾扁食、仙游扁食不同,使用的是地瓜粉,這樣純手工制作的燕皮更富張力,不易破損,無論煮多久,口感仍然脆滑無渣。燕皮扁食四季可食,老少皆宜,且市場需求量大,具有地方飲食文化和習俗文化價值。
此外,涵江還有新縣方糕、哆頭土筍凍、大洋林氏麥芽糖制作技藝、白沙戴氏白粿傳統技藝和景泰藍制作技藝等諸多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