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堂
在仙游縣度尾鎮,有一個隱藏千年富有文化底蘊的古村落——帽山村。唐朝時期,這里出了一位大德高僧智廣禪師。唐乾寧年間,朝廷謚封他為“正覺禪師”。
正覺禪師,本名陳智廣(807-886),號公儀,唐歸德鄉萬善里留坡(今仙游縣度尾鎮帽山村留坡)人。當地民間也尊稱他為“智廣祖師”。
據黃巖孫撰的《仙溪志》載:“陳智廣在乾寧年間,謚正覺禪師。宋元祐六年加封慈應。崇寧中敕賜無塵塔額。隆興元年,以本路軍縣遇早,禱雨屢有靈應加封普濟。”由此可見,陳智廣在當時就是一位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高僧,留下了許多動人而離奇的故事。
唐元和二年(807)正月初九辰時,大帽山下的留坡陳勉家室內外滿堂異香,金光閃閃,陳勉媳婦即將臨盆時,他卻在夢中聽見空中有引道的呵喝聲,只見一手持鐵缽之人,自云月間而來,有十二影相隨,隨即一陣乳香襲來,便聽得隔壁房中一聲嬰兒啼哭,一個新生兒神奇地誕生了。第二天,左鄰右舍都奇怪地問陳勉:“昨晚你家出了什么事?”
陳勉毫無異樣地答道:“沒什么事,昨晚娘子生了個胖娃娃。”
“那為何有火光閃閃地發亮?”鄰里驚異地發問。
陳勉呵呵一笑說:“有這么一回事嗎?”
鄰里們紛紛猜測:此子定非凡胎。
陳勉與妻子李氏更是開心極了,給寶貝兒子取名智廣,并按照留埔陳氏家族世系譜排序,號公儀。
歲月匆匆,流年似水,小智廣漸漸長大了,他聰明伶俐、天真活潑,喜愛與群兒嬉游。陳勉夫妻對聰明懂事的小智廣呵護有加。奇特的是他還喜歡焚香頂禮,不茹葷,且不學自通一些神奇的“法術”,鄉人感到詫異,給他取外號為“佛性兒”。
有一年夏天農忙時節,陳勉和五位鄉親在后山埔上開荒種地瓜。這天天氣炎熱,烤得大家口渴難耐,小智廣卻悠閑地在田埂上游玩。于是陳勉叫喚智廣去取點水給大伙解解渴,智廣就把讀書弄墨用的墨水瓶裝水端到田頭,大聲叫喊:“水來了,要喝水的都來呀!”眾人看他手上提的是一個小墨水瓶,都哄笑說:“這小家伙竟玩弄大人來啦,取那么一點點水怎么喝呢?”其中一位大伯半開玩笑地說:“好吧!拿來給我潤潤口也好。”他接過墨水瓶喝了一口,搖搖里面還有水,就一口氣喝個夠,還驚異地對大伙說:“瓶里還有水呀!要喝的快過來。”大家半信半疑地一個接一個喝,果然最后一人喝足夠后就沒水了。把瓶子交還給智廣,智廣將小瓶子再搖幾下,說:“還有水呀!誰還要喝?”最后喝水的這個人說:“哪里還有水,我都喝光了。”智廣說:“你們不信,我倒給你們看。”他把瓶子再搖幾下,瓶口朝下倒,水果真不斷地滴下來,而且越滴越多越急,地上頓時像有個泉眼,汩汩地涌出水來,越涌越大,嘩嘩奔流,眼看把大埔沖跨大片。眾人這時大驚,忙叫:“哎呀!今日快鬧出水災啦……”智廣慌忙搬來一塊大石頭,堵住泉眼,用腳重力踩幾下,再用鋤頭扣緊石頭邊隙的空縫,水流這才被堵住了。
現在后垅尾田中有一塊大石頭,相傳是當年智廣堵泉眼留下的,石上還印有指痕、腳印等。后人把這塊地開墾成山垅田,命名“后垅”;右邊稱“山埔”,左邊叫“留坡”。據說都是為紀念智廣祖師滴水流埔的掌故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陳智廣18歲出家,終身不娶。相傳,他日月中身有十二影,鐵缽、白犬隨行;他所駐錫過的地方有東山、萊溪、桃源、云頂、獅子巖和福州桃枝山等,皆留下神奇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