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厚
莆仙白話里表示“疲勞”意思的音主要有兩個:一音似pi5,其正字當是“疲”和“憊”;一音似süe3,似“所”音,其正字當是勞、累、瘁等字。《韓非子·大體》:“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累心,勞心也。累與螺,音相通,“螺”字莆仙白讀音似lüe2,聲母l與s相通互轉,于是“累”能夠白讀似“所”音。所以前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古音說略》里的《來母的通轉——古復聲母的痕跡》里就有“x、s、?與來母相遇(相諧或相通)”的專門討論。
羸léi,力為切,音似雷。文讀音似luei2、lui2。白讀音似seng3,似“省(?shěng)”音,亦“?”義,瘦也。現代拼音韻尾i在白讀中能夠變音似ng,這是古漢語就存在的音轉現象。?péi,pěng,bēi。薄回切,音裴。普等切,烹上聲。枯回切,音恢。國名;鄉名。唐·于鵠詩句:“前村見來久,羸馬自行遲。”又,羸,疲乏、疲勞也。“羸”字還有一個讀音:靈年切,音蓮。“蓮”字莆仙白讀音似lüe2,似“螺”的白讀音、nüe2。聲母l能夠變讀為s,所以“羸”字還可以有白讀音似süe3,似“所”音。《漢語大字典》羸:“疲憊。”《禮記·問喪》:“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東漢·鄭玄注:“羸,疲也。”《三國志·吳志·陸遜傳》:“羸弊(弊,憊也)日久,難以待變。”
勞láo,魯刀切,音牢,莆仙文讀音似lo2。上古音來母、宵部(黃侃豪部)。勞、累,疲乏也,乃是人們長時間做體力或腦力活兒后最經常發生的狀態與感覺,二字之文讀音似lo2、lui5,奇怪的是,白話里幾乎都沒有用到。人們會說“我今天非常süe3(音似所)”。此“所(süe3)”音即是“勞”字的白讀音。二音相差懸殊,簡直使人無法相信。而且,“勞”字作形容詞,現代漢語里已經看不到了。《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部隊勞累,戰力枯竭,遠方的君主防備著我們。恐怕不可以吧?
還有其他表示“勞累”的字可以音轉似“所”,如“鞠躬盡瘁”的“瘁”字,但是其使用的范圍很小。“勞”字白讀音似“所”,其奧秘在于,聲母l和s在莆仙白話里相通互轉。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后論》里說,來母幾乎與所有其他的聲母都能夠相通,“與疏紐通者尤眾”。疏紐即王力上古音系統的山母,“所”字正屬于疏紐。“所”字韻母屬于上古魚部。而“勞”字韻母上古宵部,魚、宵旁轉。所以魚、宵二部在《楚辭·大招》里合韻。其他的例證:
率lǜ、shuài,力遂切,音類;劣戌切,音律;所律切,音蟀;所滑切,音刷;所類切,音帥。“率”字既是來母字,又是疏母(山母)字。說明來母與疏母之間有通轉關系。累lèi,力偽切,壘去聲,莆仙文讀音似lui5,音似“類”。白讀音亦可如süe3,音似所。疲乏,過勞也。如:勞累;累壞了。現代漢語里“累”字突然跑出一個“疲乏,疲勞”的義項,并非空穴來風。黍和累是兩個微小的重量單位。《漢書·律歷志上》:“權輕重者,不失黍累。”唐·顏師古注引東漢·應劭曰:“十黍為累,十累為銖。”《辭海》:“累通作纍,十黍為累。”十黍二字合音(或相切)似“所”音。“勞”亦白讀似“所”音,所以“勞累”連語。
義由音生,義由音得。知道了“聲母l和s在莆仙白話里相通互轉”,能夠幫我們破解許多來母字在古漢語里為什么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義項,還能夠幫我們破解許多莆仙白話音背后的字是哪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因為來母能夠與幾乎所有其他的聲母通轉,一個常用的來母字,可能有很多義項,可能只有其中的一兩個或兩三個義項,其文讀或白讀時聲母音轉為s。
辣là,廬達切,音剌。上古音來母、月部。文讀音似la7。白讀音似lua7。《廣雅》:“辣,辛也。”三國魏·李登《聲類》:“江南曰辣,中國曰辛。”又,“所”字從斤(斧也)、戶聲。“辛苦”的合音、“辛勞”的合音都近似“所”字的古音,因而都有疲乏、疲累之義。《逸周書·酆保》:“商為無道,棄德刑范,欺侮群臣,辛苦百姓,忍辱諸侯。”
麗(繁體字:麗)lì,郎計切,音隸。此文讀音沒有用在地道的白話里。作“美好,漂亮”義,白讀音似sao3。《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狀貌甚麗。”作其他多種詞義,白讀音似duo4(江口音)、dua4或diao2,此音亦“著(附著也)”字的白讀音。現代韻母i在白讀里會變音似uo(還可以音變為ua)和iao(還可以音變為ao),如“一”字讀似suo7(音如術)和“幺”,這是個非常重要的音變規律。灑(灑)sǎ,莆仙白讀音似sua3,是其證。纚lí,白讀音似suo5,似“索”的白讀音,繩索也。又,纚xǐ,所綺切,文讀音似si3,似“始”音。舞履(鞋子)也。履lǚ,可證聲母l與s相通互轉也。又可白讀似süo4,似“線”的白讀音,陸續不斷也。漢·司馬相如《子虛賦》:“車按行,騎就隊,纚乎淫淫,般乎裔裔。”東晉·郭璞注引西晉·司馬彪云:“(淫淫、裔裔)皆行貌也。”又,纚lǐ,連續;相連。
斂liǎn,力冉切,文讀音似lian5,似廉的第5聲。《說文解字》:“斂,收也。”白讀音似siu1,似“收”音。聲母l變讀為s,韻尾n變音似o或u,則“斂”變音略似“收”。以“收”音讀《漢語大字典》中“斂”字的大多數義項,句意豁然明白。柳宗元《牛賦》:“自種自斂(收獲也),服箱(負載車廂)以走。”宋·劉克莊詩句:“日晏煙嵐斂,兵馀戶口貧。”
劉,殺也。殺,文讀音似sa6。嬼iǔ,音柳,寡婦。又,力求切,音留。艷麗美好。此義莆仙白讀音似sao3。浪,文讀音long5。白讀音song5。流,白讀音lao2,又音suei5,眼淚流下來。賚lài,洛代切,音賴。賜也。“賚”字文讀音沒有用于地道莆仙白話里。白讀音似suo4,似“賜”音。《商君·湯誓》:“予其大賚汝。”燎liáo,力吊切,音料;鄰蕭切,音聊。《廣雅》:“燎,燒也。”“燎”字的文讀音沒有用在白話中,白讀音似siao1,似“燒”音。如:烈火燎原。又,白讀似no4、lo4,火燒焦。如:燎眉之急;頭發被火燎到了。
陵、凌líng,力膺切,文讀音似ling2。欺侮也。此文讀音沒有用在莆仙白話里。白讀音似seng1,似“生”的文讀音。《禮記·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莆白讀音wa3,攀附也)上。”唐·孫元晏詩句:“仗氣凌人豈可親,只將范泰是知聞。”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交誼典》卷70:“毋以勢凌人,毋縱奴仆橫行,毋使宗黨子弟肆里門。”表示“欺凌人”且白話音似“生人”的詞語還有“乘人”“上人”。
婁lóu,洛侯切,音樓。婁星,二十八宿之一。又,龍遇切,同屢。煩數(shuò)也。頻繁之意。清·段玉裁云:“古有婁無屢也。”“屢”字文讀音似“呂”,但是此文讀音在地道莆仙白話里很少用。《詩·周頌·桓》:“綏萬邦,婁豐年。”唐·孔穎達疏:“武王誅紂之后,安此萬邦,使無兵寇之害;數有豐年,無饑饉之憂。”數,白讀音似sa6,音如“殺”,還經常重疊使用,音如“殺殺”。《說文解字》:“縷,線也。力主切,音僂。”文讀音亦似“呂”,此音亦絕少用于白話。白讀音似süo4,似“線”的白讀音。宋·蘇軾《赤壁賦》:“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莆仙白話音似“線啊線”者,陸續不斷之意。陸、絡二字雖然沒有明顯的“續”義,但是陸、絡二字都可以有süo4的白讀音,與有“續”義的續、繹二字的白讀同音。使用陸續、絡繹(又作駱繹)二詞在莆仙白話里都可以音似“線啊線”。《漢語大詞典》絡繹條引沈從文《泥涂》:“婦人們記起家中出痘疹的兒子,上年紀的想起自己的腰脊骨風痛,絡繹走來,又陸續的回去了。”
摟lōu,洛侯切,音樓。曳聚也。即用手或工具把東西往自己面前集聚。摟草禾,莆仙白話音似“so4(或so1,亦可讀sao4)草禾”。摟lōu,韻尾后元音u可以變為后鼻音ng,則是攏(lǒng,莆音似lang3,似攬音)字,這也是陰陽對轉。所以“摟”有“拉攏”義。《孟子·告子下》:“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攏”字也有“摟”義。她把孩子攏(或摟,莆白讀音皆似lang3)在懷里。“攏”字也可以白讀似so7,或拆音似so6 ko7,“使靠著、使靠近”之意。《國語辭典》攏岸:“移船靠岸。”《初刻拍案驚奇》卷34:“船家得了此話,便把船攏岸。”攏子,梳子也,“攏”字白讀似süe1。知道了聲母l與s之間的通轉關系,理解字典、辭典的義項就容易了。
陋lòu,郎豆切,音漏,音似lao5。此文讀音在莆仙白話里沒有用到。白讀音似sao5。莆仙白話里有“sao5死”這個詞,在具體的上下文里有多種意思,多表示品質或質量的差勁,此sao5音即“陋”的白讀音,“死”字可能是后綴,表示程度的嚴重,如“累死”“笑死”之類。如:這個人sao5死,謂品質差勁或不負責任等等。唐·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窳(yǔ)陋、朽陋,白話連讀音皆似ao4 sao5。清·郝玉麟《廣東通志》卷38:“(桂陽)郡濱南州,風俗窳陋,荊(許荊)為設喪紀婚姻制度,使知禮禁。”按:窳陋,《后漢書·循吏傳·許荊》作“脆薄”。清·樸宗輿《冷泉遺稿》卷4:“不以朽陋而或舍其繩削,不以駑劣而或弛其鞭策,必欲成就而后已。”
律lǜ,呂戌切,文讀音似luo7。《康熙字典》:“律,理發曰律。”《荀子·禮論》:“(對死者)不沐(不洗頭)則濡櫛三律而止,不浴則濡巾三式(擦拭)而止。”唐·楊倞注:“律,理發也。”此“律” “理”二字皆“梳頭(連讀音似süe1 lao2)”之意。“律”字作為“理發”意義戰國之后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但是其讀音還在莆仙大部分地區白話里保留著,山區、北洋平原和莆田城區則訛作lua7或lua2。唐《太清服氣口訣》:“次相摩兩手令熱,從額律頭發二七。”捋lǚ,用手指順著抹過去,整理:捋胡子。莆仙白讀音似lua7,現代漢語里也用于“梳理”義,似乎沒有用于表示用梳子“梳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