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郭風先生雖離去多年,但先生的音容笑貌、高風亮節,又一次在我的腦海浮現。2010年1月3日,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郭老離我們而去。在料峭的寒風中,我們與郭老進行了深情的告別。他是那樣的安詳,那樣的平靜,仿佛是在構思一個新的童話、一首小詩,或許是在醞釀一篇描寫故鄉山水的散文。
第一次見到郭老,是20世紀70年代初,經莆田老鄉介紹認識的。一見面,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慈祥、和藹、熱情,完全沒有名人的氣派,有的只是莆田人的純樸和真誠。剛開始,和郭老交談時,顯得有些拘束。接觸的次數多了,便沒有了原來的生分。
郭老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散文、散文詩和兒童文學的創作事業,迄今已結集出版50多部,被評為全國勞模。曾任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協會主席、福建省文學院名譽院長。在姹紫嫣紅的文學園地里,郭老采擷了累累的碩果。童話集《孫悟空在我們村里》獲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獎一等獎,《郭風散文選集》獲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和魯迅文學獎,散文集《黃巷集》獲1995年臺灣金鼎獎,《汗顏齋文札》獲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以及許多省級獎、報刊獎。
為了褒獎郭老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2003年、2007年,福建省文學藝術界先后兩次舉辦祝賀郭風文學創作70周年活動和祝賀著名作家郭風90華誕活動,郭老當之無愧地獲得了福建省文學藝術界“德藝雙馨”的評價。他的《葉笛集》于1959年出版后,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冰心著文稱“又發現了一個詩人的喜悅”。在郭老身邊工作生活了近30年的省文聯原副主席、省作協原主席陳章武,用詩意的語言,表達了他對逝者亦師亦友的情感:“一位溫柔敦厚的長者。一位學貫中西的智者。一位白發蒼蒼的兒童。一位勤勞簡樸的老農。一位愛吃地瓜稀飯的老鄉。……一位使用問號最多的散文家,一位一輩子為孩子們精心制作‘點心’的廚師……”
在和郭老交往的歲月里,除了談文學創作外,更多的是聊家鄉的建設,談家鄉的變化。我曾經兩度從省城回到家鄉工作,一次是1984年,到莆田縣掛職,任副縣長;而后是1994年,到莆田市任市長。每次到省城出差或開會,我都會抽空去看望郭老,報告家鄉的情況,給予他最大的慰藉。他的臉上,洋溢著歡欣的笑容。
每次見面,他常會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使我獲益匪淺。除了談工作,他還對文學創作給予許多指導。1991年我的第一部散文集出版,請郭老作序,他欣然應允。正如章武老師所說的那樣,他是“一位從不請人寫序,卻為許多青年人寫序的人”。郭老在序中寫道:“近若干年來,時或讀到吳建華同志的散文作品,其中包括他在《散文》《福建文學》等省內外文學刊物上所發表的,也讀到他的一些手稿。由于讀得較多,因而給我留下許多美好的印象。”讀了這些文字,給我以極大的勉勵。在序的結尾,郭老對作品予以評價:“吳建華同志原來寫詩。近若干年來開始寫散文,他的散文藝術表現他的善良的心靈和思路的開闊,深深地使我感動。”郭老的鼓勵,給我增添了創作的勇氣。
我雖在多個崗位工作過,但對文學創作情有獨鐘。利用暇余時間,進行文學創作,已出版散文集《山房夜夢》《壺山夜語》,雜文集《屏山夜話》,古詩詞評論集《詩山夜跋》,紀實文學集《鄉野·鄉情·鄉韻》等。作品曾在全國和本省獲獎,連續三屆榮獲福建省優秀文學獎,在《散文》月刊的中華精短散文大賽中,《閩江月色》獲獎。部分作品被收進《中華散文集萃》《當代散文精品選》等叢書。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6年參加全國文代會和作代會,來自福建的“兩會”代表有30多名,莆仙籍占其中四分之一:莆田有郭風、章武、朱谷忠、陳章漢;仙游有許懷中、吳建華、楊建民、林丹婭。能和郭老一起參會,感到十分榮幸。
郭老生病住院期間,我幾次到醫院探視。疾病的無情折磨,郭老瘦了許多。但他每次都用微弱的聲音對我說:“你工作忙,不要再來了。”在他生病的時候,他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來訪者。到后來,郭老幾乎認不出來人是誰。我最后一次去看望他的時候,他拉著我的手,用細微的聲音說道:“你是莆田的市長。”聽罷,我不禁熱淚盈眶,他惦記的是莆田的鄉親,是他魂牽夢縈的故鄉。
敬愛的郭老,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