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大概是1999年吧,我曾隨莆田市政協副主席柳應光率領的考察團赴廣東參觀考察。當時安排在汕頭訪問一天。訪問期間我獨自抽空離隊去街上蹓跶,尋找汕頭天后宮。結果發現汕頭天后宮就在一條大街上,宮門臨街,很像我們莆田的文峰天后宮,遠遠就看到了天后宮的飛檐翹脊。我進宮轉了一圈,在神龕前上了一炷香表示禮敬。因為沒有熟人接待,所以只是蜻蜓點水,沒有過多停留就出門了。在門口,我向過路行人打聽南澳天后宮的方位,得知南澳天后宮就在汕頭對面,隔著一條海峽,必須坐船過去。我想這次是團體活動,自己無法單獨行動,很可惜,只能站在汕頭遙看著名的南澳天后宮。
說它著名,是因為有資料顯示,南澳有兩座天后宮都是明清時期肇建的。
日子一天天過去,一晃20多年,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沒能去南澳看天后宮的遺憾也就漸漸地淡忘了。
意想不到的是,日前有一位叫BEAN的朋友出差去了廣東汕頭,還去了南澳,說是汕頭和南澳如今有跨海大橋相連了。她知道我熱衷于媽祖文化,就特地去看了汕頭天后宮和南澳天后宮,雖然只待了一會兒,卻拍了幾張很有價值的照片送給我,讓我喜出望外,算是終于圓了一個“近看”南澳天后宮的夢。在此先向BEAN表示感謝!
照片分兩組,一組是汕頭天后宮的近景,這個宮我去過了,20多年以后再看照片,有往事依稀渾似夢的感覺。
另一組照片是南澳天后宮的近景,從正殿上懸匾“寰海鏡清”判斷是深澳天后宮,即當地人所說的“舊宮”。這個舊宮歷史悠久,可以溯及明萬歷年間初創。
據《湄洲媽祖志》記載:深澳天后宮位于廣東南澳縣深澳鎮海濱,明萬歷四年(1576)南澳副總兵晏繼芳原建。清初“截界”,島虛宮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總兵楊嘉瑞重建,以后各任總兵官均有重修。后遭破壞。1981年公布為南澳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初步修復,1995年重建正殿。該宮建筑格局為三進殿兩天井,即門廳、天井、拜亭、天井、正殿。縱深32米,面闊三間11.2米,建筑面積358平方米。木石結構,懸山頂。正殿有“寰海鏡清”匾,上款“咸豐歲次己未桂月谷旦立”,下款“賞戴花翎署廣東水師提督閩粵南澳總兵官陳應運敬書”。
宮前另有曠埕600多平方米。
宮內外存有明萬歷甲午南澳副總兵陳璘撰《南澳山種樹記》碑及清代重修宮殿碑記4塊。《南澳山種樹記》碑呈長方形,高2.25米,闊0.96米,刻文較長,達755字,目前有些字已漫漶莫辨。碑上講述的是陳璘駐守南澳時植樹綠山的事跡。
碑文一開始,陳璘便以一位武將的眼光講述了南澳在海防的重要地位:“為東南一隅,去輦轂萬里,重濱浩瀚,渺無津涯。外鄰諸島,夙稱要荒。而南澳一山,則又蜿蜒磅礴,亙數十里,屹然起巨浸中,介閩粵閏余地。為諸夷貢道所必經,萑苻弄戈所出沒處也。”陳璘還把1576年設鎮的南澳稱為“東南一大關”,南澳最早的鎮便設在現在的深澳,直到1912年才把政治經濟中心搬遷至隆澳,也就是現在的后宅。“樹兵列艦,海防肅矣;崇壘深溝,城守固矣;墾田構室,民趨眾矣”,這是陳璘就當時深澳設鎮對開發南澳作用的寫照。
陳璘1593年奉命駐守時,他對南澳的第一印象是“金山嶻嶪,云蓋插天,屏障迤邐,左右環繞”,而在南澳登陸并巡視一圈之后,他又感嘆道:“佳哉風土也,苐惜彼其乏材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大致就是“南澳是塊風景優美的地方,可惜樹木較少”。正因如此,才有之后的大規模植樹造林。
到任一個多月后,陳璘萌生了種樹的念頭:“古人有謂,種樹之術,類為政余”。于是,他把三位手下叫來商量如何在南澳實施種樹。從碑文內容來看,陳璘清楚,樹木“有待而成材者”,需要數十年及數百年,種樹無法在短期內見效。但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購松苗四萬、杉苗三萬有奇,命三子督各營卒,分布于城后暨左右各山麓,皆遍植之”,不僅手下將士一起在南澳植樹,還發動南澳的百姓加入其中,讓這七萬多株樹苗得以在南澳生根發芽。據說如今在石碑前的一塊空地上,尚有4棵大榕樹,已有400年樹齡。榕樹的樹冠蔭蔽之處,成了當地村民休閑的好去處。
除了這座天后宮之外,南澳還有一座我的朋友沒有去當然也沒有拍照片的中柱天后宮。
中柱天后宮位于廣東南澳縣云澳鎮中柱漁村。清康熙間創建,乾隆間邑進士陳廷舉斥資重建,并于宮前豎旗桿懸燈為夜航標,古稱“燈柱”,是為中柱鄉名之原由。宮坐北朝南,跨漁村軸線,宮前為繁華的魚市中心。宮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排列為前殿、拜亭(兩旁為龍虎井)、正殿。木石結構,抬梁式舉架,懸山頂,建筑面積350多平方米。門額“天后宮”石刻上款“乾隆丙申四十一年瓜月谷旦立”,下款“邑人陳廷舉”。兩側窗額刻“紫闥”“金扉”為清乾隆四十二年貢生范之齊書。宮內存有康熙十一年《奉廣東督撫兩院會禁云澳網桁碑記》一通。199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后,成立天后宮理事會,主持修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