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范
辭年供品
在莆仙地區,每年春節,都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代代相傳。民俗活動多有寓意或象征意義,莆仙除夕中午吃線面糊,是很有意思的民俗。
線面糊,又名米粉糊、豆腐湯、插粉(俗寫成“熗粉”)。顧名思義,其主料是線面、米粉(米線)、豆腐。配料視具體情況略有不同,主要的、常見的有五花肉、豬腸、豬血、海蠣、蝦仁、香菇、芥藍菜、芹菜、青蒜、豌豆等,有的最后還用地瓜粉勾芡。如果你要再放入一些配料并無不可,多一些配料,味道更好。光吃線面糊一般吃不飽,要配些油條、饅頭什么的。
線面糊雖然好吃,但只是普通菜肴,上不了宴席。而在莆仙地區,除夕這天中午家家吃線面糊。除夕是個重大的節日,有好多好吃的東西,為什么偏偏要吃線面糊?
原來,這與福余有關。
福余即福物,是祭神用的食品供品?!秲x禮·少牢饋食禮》曰:“主人受祭之福,胡壽保建家室。”這意思是說,主人祭祀了,就會得到神靈的福佑。
《水滸傳》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里寫道:“且說兩個牌軍買了福物煮熟,在廟等到巳牌,也不見來。”
明代陳鐸在《滑稽余韻·巫師》里寫道:“手敲破鼓,口降邪神。福雞凈酒塞一頓,努嘴胖唇。”福雞,即祭祀所用的已宰殺煮熟的雞,也是一種福物。
《初刻拍案驚奇》“轉運漢遇巧洞庭紅”里說:“金老叩門進去,只見堂前燈燭熒煌,三牲福物,正在那里獻神?!薄巴趵系溃骸私陨裉旄S?,故此買福物酬謝?!?/span>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里說:“是夜,金滿備下三牲香紙,攜到庫中,拜獻城隍老爺,就將福物請新庫吏和張二哥同酌。”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時候把祭神用的食品供品稱為“福物”,相當于今莆仙的福余。
民間認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靈祖先的福佑。每逢節日,人們會備辦美味佳肴供奉神靈。不管是自己吃還是分人,這些食品祭祀后最終還是被凡人享用,既娛神又娛人,人們也希望由此得到神靈的福佑。小時候家里每逢節日或祭神,母親總會設法備辦各種祭品,其中有好吃的糕餅水果,我們小孩子就在祭祀之后,享用這些零食。即使是嚴肅神秘的祭禮,小孩子感受到更多的也是吃祭品的樂趣。
莆仙傳統民俗,除夕子時(舊式計時法指夜里十一點鐘到一點鐘的時間)之后舉行辭年儀式。人們會在家門前或套房陽臺上擺好供桌,祭拜天帝,辭別舊歲。據說每年除夕子時,玉皇大帝都要巡幸人間,老百姓在這個時候備辦豐盛的食品祭祀,感謝一年來給予的各種恩賜,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辭年的祭品十分豐富,其中有六齋十味,線面雞鴨,面龜紅團,花果茶酒等,擺滿供桌。辭年之后還要祭祀祖先。
到了中午,用一些祀神的供品與其他食材一起煮成線面糊,全家一起吃。由于食材種類較多,煮成雜燴的樣子比較合適。由此可知吃線面糊具有象征意義,人們認為吃了就會得到神靈祖先的福佑。反映了老百姓祈福的心理。食物雖簡單,意義重大。
有時候祭祀后的供品也用于分人。古代有分胙之禮,祭祀完畢分享祭神之肉。《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脤膰shèn fán,傳統文化祭禮中所用的祭肉)之禮,親兄弟之國?!编嵭⒃唬骸百n其肉。同福祿也?!鼻宓詾锻ㄋ拙帯氛J為:“今謂牲物曰福禮。分胙曰散福。本古人之言也。”他認為,“分胙”是古語,在他那時候叫“散福”。
明代的吳越有散福的民俗。散福,是在祭祀后,把食品祭品分給別人吃。《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里說:“到次日,夫人將醮壇上犧牲諸品,分送三位同僚,這個叫做‘散福’?!薄毒劳ㄑ浴贰凹偕裣纱篝[華光廟”里說:“裴道抬兩張桌子進去,擺下三牲福物,燒起香來。”接下來又寫道:“魏公見說,心里雖是煩惱,免不得把福物收了,請裴道來堂前散福,吃了酒飯?!?/span>
今莆仙分福余,與明代吳越的散福相當。莆仙人逢嬰兒滿月、升學、發財、升遷等,會舉行謝恩儀式,答謝神靈的恩賜。禮畢,會將食品供品分別送給親友鄰居,俗稱“分福余”。農村里謝恩,經常挨家挨戶分福余。比如嬰孩滿月分染紅的喜蛋,糖果,煮面(現在有的用方便面替代)。這就要做很多供品。寺廟有時也會在祭禮后分福余給信眾。另外,從上面“轉運漢遇巧洞庭紅”的例子可知,王老因意外得銀八大錠,特地買福物酬神,說明明代吳越也有類似今莆仙謝恩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