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厚
清·顧炎武云:“按反切之語,自漢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謂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鄭樵謂慢聲為二,急聲為一。慢聲為‘者焉’,急聲為‘旃’;慢聲為‘者與’,急聲為‘諸’。愚嘗考之經傳,蓋不止此,如《詩·墻有茨》傳:‘茨,蒺藜也。’蒺藜正切茨字。‘八月斷壺’,今人謂之胡盧,《北史·后妃傳》作瓠蘆,瓠蘆正切壺字。”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一字重音說》里提出一個新的課題:“中夏文字率(大都)一字一音,亦有一字二音者,此軼出常軌者也。”本文要說的是,單字在莆仙方言白話里讀成雙音節里的一種特殊情況:很多漢字,反切的上下二字不相切,而是相繼讀出,一個字就變成雙音節了,而且這個雙音節意義上極為接近該字的莆仙白話音。這對破解莆仙白話音非常有用。如:
易:羊吏,變音為容易。易yì,羊益切,音同亦,莆仙文讀音似yi7,似“勞逸結合”的“逸”音。如:交易;貿易。又,羊吏切,音異。難易;簡易。《宋史·列傳》卷124:“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單字“易”沒有用在地道的莆仙白話里。“做人不易”,人們說“做人不容易”。《漢書·公孫賀傳》:“(楊)惲曰:‘事何容易!’”“容”字沒有“易”的意義,為什么會說“容易”呢?原來“羊吏”二字不相切,而是相繼讀出,羊與容音近,“吏”字聲母弱化或脫落,“羊吏”就囫圇吞棗變成“容易”音了。
繁、蕃(fán):薄官,變音似薄華。莆仙白話里音似buó huá,似“薄華”者,又可以重疊作“薄華華”,又說“薄連華(連讀音似buo5 len5 huá)”者,皆“多、很多”的意思。其正字是“繁”字,拆音為雙音節。繁fán,附袁切,音煩。馬髦飾也;多也。又,薄官切(或蒲官切),音鞶(pán)。鞶與盤同音。盤,薄官切。莆仙白讀音似buá,此音亦是“薄華”二字的合音。官,莆仙白話音似guā,似“瓜”音(山區和仙游帶有鼻音)。聲母g與h同屬于舌根音,相通互轉。繁,莆仙文讀音似huan2,陰陽對轉,去掉韻尾鼻音,則變音似hua2,與“華”同音了。在“繁”字的“薄官切”里,莆仙白讀反切上字與下字不相切,而是二字連讀而出,似buo2 wa2,又把wa2讀成“華(huā、huá)”音,于是單字“繁”白讀成雙音節“薄華”了。“薄連華”則是“附袁切”之“附(古音似bu2或buo2)袁”二字不相切而連讀出來的音,與“繁”字的變音“薄華”混合,莆田城關和山區音似“薄延華”,其他地區變音似“薄連華”。蕃(fán)與繁同義時,也可以白讀似“薄華”或“薄連華”音。《詩經·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憂傷。”漢·毛亨傳:“繁,多也。”《管子·法法》:“殺戮雖繁,奸不勝(無法制服)矣。”晉·陶潛詩句:“素顏斂光潤,白發一(竟然也)已繁。”
完:音似合樂。完wán,胡官切,音桓。古音似huan2,莆仙文讀音似yüén,似“緣、援”音,是脫落聲母h的結果。此文讀音在莆仙白話里未用到。上古音匣母、元部。韻尾n在白讀中常常變音為后元音o或u。參看王力《漢語語音史》卷下的第三章、第七章。所以《詩經》里元、歌二部通韻。如:原yuán,文讀音元。白讀時韻尾n變為o,音轉為yao2,似“洋”的白讀音。人們不知道莆田南北洋正字為“南北原”,就把yao2記音為“洋”字。《爾雅》:“廣平曰原。”《禮記·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為天子勞(慰勞)農。”平原,白話音似ba2 yao2,似“平洋”音;田原,白話音似“田洋”。完wán,古音似huan2,韻母元部,韻尾n白讀時可以變為后元音o。韻頭u也是后元音,與韻尾后元音o相矛盾,引起韻頭u脫失,于是完huan2變音似hao,似北方方言的“好”音,莆仙白話里此音拆分為雙音節ha-o7、ha-lo7,音似“合樂”,與“好”字的白話音之一同音。難怪完、好二字都有完美、完成、完畢的義項;難怪“完好”二字連語。唐·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先生生六七年,端序(頭緒、條理)則見,長而愈騫,涵而揉之,內外完好(完美也,莆白話音似‘合樂’)。”明·岳正詩句:“歷觀今古人,誰許完好名。”《世說新語·言語》:“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完整的,完好的)卵乎?”晉·陶潛詩句:“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南北朝·庾信詩句:“南國美人去,東家棗樹完(白話音似合樂,完蛋也)。”
愆、騫:音似丘連(第5聲)。愆qiān,《集韻》:丘虔切,音騫,文讀音似ken1。過也;失也;罪也;虧(虧損)也。又,惡疾曰愆。《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愆于厥(其也,他的)身。”“愆”字的文讀音在莆仙白話里沒有用到。有一白讀音似kiu1 en5(莆田城關音)、kiu1 len5,似“丘連(第5聲)”音。此音有“事情很嚴重”的意思。愆、騫二字都有“虧損”之義。此二字和“虧損”都可以白讀似“丘連(第5聲)”《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晉·陸機《文賦》:“茍傷廉而愆義(如果有損于廉和義),亦雖愛而必捐(棄也)。”
華(huā):音似后生,年輕、年少也。華,《漢語大字典》:年輕,年少。南朝梁·劉遵《應令詠舞》:“倡女多艷色,入選盡華年。”唐·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華,戶花切;呼瓜切。莆仙人說人“年輕,年少”,音似hao5 a1(山區和莆田城關音)、hao5 la1,即此“華”字的反切“戶花”或“呼瓜”上下二字不相切而是連讀出的聲音。“后生”指年輕的男性。人們不知道作形容詞的hao5 la1這個讀音的原字,近現代便以“后生”記音。《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娘子花朵兒般后生,恁地會忘事?”唐·吳兢《永泰公主挽歌二首》其一:“秾華從婦道,釐降適(嫁也)諸侯。”秾,音農,艷麗也;華,年少也。釐降,典出《尚書·堯典》,指堯把二女下嫁給舜。這個“華”字表示年輕、年少,只用于“華年”和一些復音詞。此義而讀“后生”音的可能還有其他的字或詞。
強:音似蓋連(len5,連要讀作第5聲)。強(彊)qiáng,文讀音似güong2,似“疆”的第2聲。三國魏·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卷三:“彊,其良反。”《說文解字》:“彊,弓有力也。”《康熙字典》:“萁,又居開切,音該。”可知“其”字也有白讀音如“該”,所以“其人其事”意思即“該人該事”。其良切,“其良”二字緩讀而不相切的變音,就像莆仙當代人記音似“蓋連(len5,連要讀作第5聲)”。但是人們并不知道“蓋連”這個讀音背后的字是“強”。
“強(qiáng)”之“其良切”的白讀音似gài leng5,可能還是上古聯綿詞“強梁(強有力;勇武;強橫兇暴)”這個詞的語音出處。“梁”字無兇暴義,所以純屬記音。或許古人就是依據白話音來制作“強”字的反切?《老子·第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教戒的開始)。”強,《唐韻》作“巨良切”。有趣的是,王力《漢越語研究》(1948)里有一個越南漢字,上下結構,上為“巨”,下為“郎”,釋義為“貴顯也”。用莆仙白話來解釋,此字意思也是“蓋連(len5,連要讀作第5聲)”!
單字“強”即有強大、強盛、強勢、強橫等等多種意思,后世乃造復音詞以區分其具體意思。
康:安也、樂也,音似扣啊、扣乏。《詩·唐風·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所居之位)!”不可過于享樂,得考慮所居之位。《詩·周頌·昊天有成命》:“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朝夕經營大業)宥密(寬寧地)。”“康”字本義是空,但是“大康”“小康”的“康”與“空”義完全無關了。猜測“康”字很可能是莆仙白話的“扣乏(快活)”的詞源之一。查閱《康熙字典》,果然如此:“《唐韻》苦岡切《集韻》《韻會》《洪武正韻》丘岡切,并音穅。《爾雅·釋詁》安也,樂也。”去掉韻尾鼻音或加上韻尾鼻音,字義不變,這就是音韻學家們所謂的“陰陽對轉”。岡gāng,去掉鼻音韻尾,剩下gā。“丘岡切”,丘岡(讀成gā)二字不相切而是連讀出來,就變成似“丘啊”“扣啊”“丘乏”“扣乏”的音了。
祥,似羊切。文讀音似süong,似“商”的第2聲。反切上字“似(sì)”,上古聲母為邪母,是全濁音,全濁音在各地方言里常常讀送氣音,所以聲母由s音轉似c或q;韻母i在白讀里常常音轉似iao,如“一”字讀似“幺(音如iao1)”,因此“似”字白讀音與“像(qiao5)”字白讀音相同,也因此字義也相同。則“似羊”二字不相切而分別讀出來音如“像樣”。晉·陸云詩句:“時文唯晉,天祚有祥。”南北朝·庾信詩句:“瑞獸霜耀,祥禽雪映。”單字而能夠音轉似“像樣”并且有“像樣”義的字起碼二三十個,如盛(襐飾,唐·顏師古曰:盛飾也)、善、昌、適、斥、淑、俶等等,此僅舉“祥”字為例。
病:拆音似破ma6、破ma5。病bìng,《說文解字》皮命切,音寎。上古音並母、陽部開口三等。莆仙文讀音似bing5;白讀音似ba5,似語氣詞“吧”音。“病”字還有一個白讀音:拆分為雙音節,似puà ma6,江口音似può a6。“皮命切”,皮與命二字不相切而是分別讀出來,把“皮”讀似音近的“破”。“皮”文讀音似pí,白讀音似puéi。實際上,“皮”字還有一個古音:《康熙字典》:“又葉蒲何切,音婆。《詩·召南》羔羊之皮,素絲五紽(tuó,音駝)。《左傳·宣二年》宋華元謂役者(民夫們)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犀牛的皮更多更厚),棄甲則那(奈何二字合音。我敗仗棄甲你奈我何!)。役者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縱使有皮可制作戰甲,哪來丹漆刷戰甲?)。”可知“皮”字古音與“破”相近,故此“破,從石、皮聲”。命,莆田城區和南北洋及沿海地區白讀音似mia5,弱化介音i,即變音似ma5。
《易經·坎卦》:“其于人也,為加憂,為心病。”《左傳·僖公四年》:“師出于陳、鄭之間,國必甚病。”北方方言的“毛病”,很可能也是“皮命”二字不相切而分別讀出來的訛音。比如,這個句子有病(莆音似有puà ma6,即有毛病)。病身,莆仙白話音似“破ma5身”,連讀音似puà ma5 līn。唐·王建詩句:“病身愁至夜,遠道畏逢陰。”唐·白居易《村居臥病》詩:“病身知幾時,且作明年計。”參看《單字白讀成雙音節》文。
莆仙白話里有大量的雙音節詞,表面上感覺土里土氣,實際上與某一個字的反切相關,其反切的上下字不相切,而是相繼流利讀出來,與某一同義的白話復音詞讀音非常接近。猜測古代人有可能就是依據當時的白話詞語讀音制作反切的。這對破解莆仙白話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