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藍天,大海,古港,新村,家園……
壬寅年初冬,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在莆田市靖恭媽祖文化園這座新興的“心靈港灣”,我們參與了一次獨特的“文化歸航”。
歲月的風濤
這里,地處湄洲灣畔,依傍石門澳工業園,天風海濤與工廠汽笛互相應和,新村別墅群與現代化廠區隔河相望。
說是河流,實是海路,路名“啟航”。路上流淌的是海水,路上走的是海船,一座重修的古碼頭,就在文化園區大榕樹旁海路邊。
古碼頭和古海路是有記憶的。歷史的煙云雖已散去,遙遠的螺號仍依稀可聞。
它們記得,這里就是東林古港,位于石門澳中樞海岸邊,與莆田吉了古港、仙游楓亭古港、惠安后龍古港成排列陣,牽連出無數長長的“海絲”。
它們記得,這里古稱“浮嶼”,“浮”在碧浪上海云中。又稱“蘇家莊”,正是“漁莊”“船莊”“貿易莊”。現開枝散葉,發展成蘇厝、蘇田、厝頭三個行政村,“三雄”鼎立,統稱“三蘇”。
它們記得,明代之初,這里的獅峰西側便建起媽祖廟宇,廟號“靖恭宗德”,成為闖海人的精神家園。
從此,蘇家莊的船舶越造越大,東林港的海船越聚越多?;赝鸥埏L云,那頭尾相連的海船如浮橋,一直連接到小嶼和東沁村,蔚為壯觀。
它們也記得,東林古港的船隊,裝載著瓷器、絲綢、桂圓、曬鹽、蔗糖等,直掛云帆,騎風斬浪,越航越遠。
當年,東林林家三兄弟,擁有50多艘海船,組成浩浩蕩蕩的貿易船隊,縱橫東洋和南洋,在吉了港和楓亭港,還有專屬泊位、船塢和倉庫呢。
穿越歲月的風濤,我們可以看到,500多年前,黃土農耕文明與藍色海洋文明在這里碰撞與對接,東林古港就像扇軸,而啟航路和港澳路猶如扇子的兩條大板,拉動無數芯骨向藍色海洋拓展。
東林古港,理所當然成為“海絲”的一個接點,托起了一方繁華。東林媽祖廟,則成為媽祖信俗史的一個亮點,成為“三蘇”人闖海和回歸的“燈塔”。
日月輪回,滄海桑田,歷經烽火戰亂和世局變遷,歷經明后葉的倭患和封建王朝的“截界”風波,東林古港的繁榮逐漸沉寂了,留下了浪口、航錨、引潮山等地名,標記著昔日的繁華。
心靈的港灣
湄洲灣潮落潮漲,蘇家莊云去云來。
消逝的是遠航的船隊,留下的是不滅的精神。
媽祖,不僅僅挺立在神殿中,挺立在“海絲”的船頭上,還挺立在歲月的風濤中,挺立在故鄉子民的心頭上。
一千多年前的林默,走出了人生,走進了永恒,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馨香遠播,生生不息,也在“三蘇”父老鄉親中代代傳承。
正是帶著媽祖馳騁藍海、揚帆遠航的海洋精神,“三蘇”兒女闖蕩商海,創造了不俗的經濟奇跡。
但不管走到哪里,他們心中永遠都有蘇家莊的裊裊炊煙,夢里也都有媽祖廟的青青香煙。
欣逢盛世,百業興旺,外出游子們情系桑梓,把外出和回鄉的路在神州大地織成彩錦。因為,這里是他們小時候放搖籃的地方,這里有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媽祖香火。
媽祖文化,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莆田與世界對話的文化名片,其弘揚光大,不僅是億萬媽祖敬仰者的共識和共愿,也是“三蘇”兒女共同的情感寄托。
順應時勢,順應民心,順勢謀劃,順勢而為,靖恭媽祖文化園的建設提上議事日程。
四度春夏秋冬,1300多個風風火火的日子。
“三蘇”鄉親一步一個腳印,凝聚精力、物力、人力、財力,精心規劃,無私奉獻,捐款捐地,投工投勞,把對古今文明的感知,呈現為園林式的成果:昔日的雜草叢生,堆放垃圾的荒灘,得到了清理、疏浚,砌堤、建橋、平整,為媽祖文化園建設騰挪出成片空間。
天壇形狀的“靖恭媽祖殿”莊嚴落成。殿中供奉雕刻精美的媽祖神像,香煙繚繞,氣氛神圣。殿頂的仿宋七踩斗拱全部采用民族傳統榫卯結構。殿外墻環壁鑲嵌全球首套青花瓷媽祖故事圖。
媽祖圣殿周邊開辟天妃廣場,廣場后方建起莆仙古民居風格的媽祖書院。書院高三層,庭院、教室、會議廳、客房、食堂等配置完備。庭院中,一盆五彩三角梅開得正艷,花團錦簇。
廣場左側,塑起一尊漢白玉三面觀音大型雕像,連同基臺高約10米,觀音面對啟航路,面容端莊,頭像的鎏金“背光”在陽光照耀下金彩浮動,金輝閃閃。
落成不久的孔子苑松柏青青,孔子雕像前是一本打開的“論語”。孔子苑背面,長形的淺浮雕九龍壁上,青色群龍騰云駕霧。
園區配套媽祖牌樓、古式戲臺、文化長廊、中式涼亭、古碼頭、閘門、排洪溝等,羅漢松、菩提樹、重陽木、桂花樹等名木生機勃勃,青翠欲滴。
光是文化園的護園擋土墻,就長達355米,投入石材上千立方米。
我還注意到,天妃廣場一角,立著一方巨型“靖恭媽祖·天后龍印”,印璽周邊自上而下配雕祥云、飛龍、三花、雙喜、南天門、日月同輝、魚躍龍門、海涌浪托,各有吉祥寓意,可見設計者的用心、細心、精心、深心。
應運而生的靖恭媽祖文化園,承傳統之流,會當代之變,融媽祖文化、自然景觀、園林藝術于一體,是對歷史文化的復活、放大和重新認識。
靖恭媽祖文化園占地面積6666平方米,建筑面積2616平方米,暗合“六六大順”美意,在湄洲灣畔,在醴泉半島,在“三蘇”海隅,打造了一座心靈的港灣。
歸航的“船隊”
人的肉體要有一個家,人的精神更需要一個家。
這個家,是知識的加油站,是精神的修煉場,也是心靈的棲居園。
顯然,靖恭媽祖文化園,便具有家之特質。
這個家,“住”進了傳統文化特征、地域闖海性格、當代精神向往;這個家,凝聚著“三蘇”風華,牽連著海峽情緣,招引著八方虔敬。
或許有人會問,“靖恭”何意?
正如莆田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林國良先生在“靖恭媽祖文化園碑記”中所寫:文化園寓靖思恭敬媽祖之意。
展開來說,“靖恭”,寄寓著“四海升平,萬眾恭敬”的美好內涵,表達了濃濃的家國情懷和深深的敬仰情感,也表達了“三蘇”子民以媽祖文化為榮,以大愛精神為魂的初心。
中華文化的存量浩如煙海,人類智慧的增量無窮無極。故以,靖恭媽祖文化園成立了文化交流中心,通過規范有效運作,成為了媽祖故鄉新興的文化圣地、交流基地、教育陣地、幸福園地。
白云飄飄,小船搖搖,沒到家門,先進家園。這座心靈的港灣,引來了一批批“歸航的船隊”,不斷灌注“精神的油料”,提升“思想的動力”。這也是一種文化的歸航。
交流中心組建了車鼓隊、媽祖義工隊,組織了十音八樂隊,群眾又自發組成廣場舞隊,“三蘇”民眾的踴躍參與,使文化園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逢著元旦、春節、媽祖誕辰和升天紀念日,園區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圣殿落成、圣像開光、牌樓落成、文藝匯演、繞境巡安、迎春布福,濃郁和喜慶了節日氛圍。
簫韶九成,有鳳來儀。瞧,深圳龍崗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組團前來學習取經。江蘇昆山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組團前來“千里會香”。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江蘇、香港、臺灣以及海外的來賓紛紛前來結親結緣。
身在園中走,情在心中流,臺胞劉湘蕓觀園后表示:“這里很好實現了媽祖文化與在地文化、儒道釋文化的融合,是一座文化的園林。”
瀟灑的風,坦蕩的浪;飄去的帆,歸來的船。靖恭媽祖文化園,是一座心靈的港灣,遠方前來的團隊,就是歸航的船隊,我們也是歸航的游子。這種歸航,是虔敬的,是溫馨的,也是壯麗的。
這種歸航進“港”,即是休整也是加油,以便抖擻精神,提升境界,更奮發地去高掛云帆,駛向詩與遠方。
最近聽了席琳迪翁演唱的《我心永恒》,與人們對媽祖的虔敬有異曲同工之妙,就用它來為這篇文章作結吧,這位世界級歌唱家深情唱道:
每一個寂靜夜晚的夢里
我都能看見你,觸摸你
因而確信你仍然在守候
穿越那久遠的時空距離
你輕輕地回到我的身邊
告訴我,你仍然癡心如昨
無論遠近抑或身處何方
我從未懷疑過心的執著
愛,曾經在剎那間被點燃
并且延續了一生的傳說
愛,曾經是我心中的浪花
生命從此不再孤單
真正的愛,永遠不會褪色
你在身邊讓我無所畏懼
這里是你安全的港灣
我心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