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泉
陳文龍,初名子龍,字德剛。宋紹定五年(1232)出生在興化軍莆田縣東門外玉湖村(今屬莆田市荔城區)。
陳文龍抗元愛國事跡歷來受到福建人民的尊崇。林則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去福州臺江萬壽尚書廟祭祀陳文龍,并題寫對聯云:“節鎮守鄉邦,縱景炎殘局難支,一代忠貞垂史傳;英靈昭海澨,與信國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卑殃愇凝埮c文天祥相提并論,對陳文龍的愛國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
不受賈似道拉攏
咸淳四年(1268),度宗皇帝親臨殿試,賜進士664人及第,擢文龍第一,狀元及第。唱第日,御筆改名為文龍,賜字君賁,意思是皇帝的股肱、衛士。同時,作《賜宴詩》云:“遹駿先猷在急賢,廣廷親策昉今年。精微歷歷參前圣,忠讜洋洋著大篇。天圣得人占上瑞,太平宴士秩初筵。緬懷豐苞無窮澤,久遠功名尚勉旃?!币蜿愇凝埖奈牟懦霰?,破例加官,授宣義郎、鎮東軍節度判官,駐節越州。
陳文龍學而優則仕之時,正是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危難之秋。越州乃魚米之鄉,又是皇親國戚聚居之地,歷任官員到此,辦事總要遇到權勢人物的干擾,難以秉公處理政務。但他到任后,不愿意隨波逐流,對趨炎附勢、行賄受賄等官場現象深惡痛絕,公開聲言為官“不可以干以私”。他革除弊政,秉公執法,不徇私情,關心民瘼,政聲卓著而“人皆憚之”。因此,深得鎮東軍元帥劉良貴的器重,“政無大小,悉以詢之”,成為劉良貴的得力助手。
《宋史》載:“丞相賈似道愛其文,雅禮重之。”賈似道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極力培植黨羽,他看到“文章魁天下”的陳文龍受皇帝賞識,便想拉他為己用。于是,接連上奏朝廷舉薦陳文龍。幾年之間,陳文龍扶搖直上,連升秘書省正字兼崇政殿說書、校書郎、著作郎、禮部員外郎,后又擢任監察御史?!叭蛔允當的辏频浪门_諫皆阘茸,臺中相承,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龍為之,獨不呈稿,已忤似道。”
道不同不相為謀,對于賈似道的提拔,一向正直耿介、以為國為民為準則的陳文龍并未受蒙蔽。相反,對于賈似道弄權誤國的行徑,給予嚴厲的抨擊和揭露。
浙西轉運使洪起畏在賈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請求推行宋理宗時未施行的“公田法”付諸實施,一時之間,“吏緣為奸,爭以多買為功”,致使浙西一帶“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騰。陳文龍上疏陳述得失,據理力爭,并要求嚴懲洪起畏,才平息這場軒然大波,百姓拍手稱快,“朝紳學校相慶”,贊揚陳文龍“乃朝陽之鳴鳳也”。
罷官、復出、歸養
當時,元軍長驅直下,圍攻南宋國防鎮樊城、襄陽。賈似道之婿范文虎率兵馳援,卻臨陣先逃。守將呂文煥降元,致使被圍困達五年之久的樊城、襄陽于咸淳九年(1273)相繼棄守。從此,長江防線洞開,元軍順江東下。消息傳來,南宋朝野震動,輿論嘩然,紛紛要求嚴懲范文虎。但賈似道卻大加包庇,為掩飾其咎,對范文虎只作降職一級、出任安慶知府的處理。同時,任命“曾多獻寶玉”的小人趙晉任建康知府,又讓賣身投靠的無恥之徒黃萬石出任臨安知府的肥缺。
陳文龍對賈氏結黨營私的丑惡行徑極為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陳賈相之過失,并提出彈劾范文虎、趙晉和黃萬石三人。他說:“文虎失襄陽,今反見擢用,是當罰而賞也。(趙)溍,乳臭小子,何以任閫之寄?萬石政事怠荒,以為京尹,何以能治?請皆罷之?!贝伺e激怒了賈似道,于是陳文龍被貶出知撫州。賈似道還不解恨,暗中派人搜集他的過錯,準備進一步加害。但陳文龍到任后仍然不改初衷,他為官清廉,政聲卓著,深得民心。賈似道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買監察御史李可,“旋又使臺臣李可劾罷之”。以陳文龍“催科峻急”的莫須有罪名,將其罷官,他只好返回興化軍故里。
這位出身“世代簪纓”之家的名臣,在一個動蕩腐敗的年代潔身自愛、不移操守,卻因為忤逆權貴而不容于官場,這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咸淳十年(1274)十月,宋度宗病死。賈似道立了一個四歲的小皇帝,由皇太后臨朝聽政,企圖獨攬大權。德祐元年(1275)春,元軍逼近安慶,范文虎不戰而降,充元軍向導,臨安告急。賈似道被迫親自督師抵御,他臨陣求和不成,軍潰魯港,逃命揚州。
疾風知勁草,國危見忠臣。賈似道兵敗后,南宋朝廷后悔當初沒有采納陳文龍的意見,不得已罷去賈似道的官職,于是急詔陳文龍到臨安任職。他被任命為左司諫,尋遷侍御史。同年十二月,升任參知政事(副丞相)。
朝廷雖然罷黜了賈似道,但又起用了投降派陳宜中為丞相。不久,元軍攻下了臨安北面文天祥據守的獨松關,附近的郡守縣令風聲鶴唳,爭相棄官逃亡。朝廷慌作一團,權臣意見不一。
十二月二十八日,陳文龍與文天祥、陳宜中、張世杰等文臣武將商議。陳文龍主張背城一戰,他對張世杰說:“宋家天下,被人壞了,今無策可支。愿太尉無奈收拾殘兵出關一戰,大家死休,報國足矣!”
文天祥與張世杰主張入閩、廣再圖匡復,可陳宜中力贊議和,最后陳宜中的意見得到謝太后的同意,遂于德祐二年(1276)正月,派人向元軍奉表稱臣。陳文龍見和議已定,痛心疾首,便以母老為辭,請求歸養。
死守興化孤城
臨安朝廷投降后,南宋的愛國軍民在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等領導下繼續進行抗元斗爭,是年五月,益王趙昰在張世杰、陸秀夫等大臣的擁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即位,改元景炎,建立抗元政府,共謀抗元復宋。陳文龍復任參知政事,并兼任閩廣宣撫使,知興化軍。
同年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張世杰、陸秀夫擁宋端宗由海路退往泉州。福州知府王剛中、福建招捕使王積翁等獻出福州城向元軍投降。陳文龍得知福州失守,即盡散家財,募兵死守興化。就在陳文龍積極部署抵抗元軍之時,泉州招捕使蒲壽庚降元,閩南抗元形勢逆轉,宋端宗被迫逃往廣東潮州。泉州落入元軍之手后,興化成了一座孤城,腹背受敵。
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初,福州降臣王剛中派遣使臣到興化招降。陳文龍怒斬正使,放歸副使,讓他帶信給王剛中,斥責他媚敵賣國的罪行。之后,元將阿拉罕也遣使招降,又被陳文龍所殺。
在兵不滿千的情況下,陳文龍一面發動兵民守城,一面在城外囊山寺前設伏,驕橫的元軍輕敵,長驅直入興化,當元軍進入囊山腳下時,遭到陳文龍軍隊的突然攻擊,殺得元兵尸橫遍野,血流成渠,元軍敗退。陳文龍率兵打了一場大勝仗,挫敗了元軍的銳氣,大大地增強了人們抗元的信心。陳文龍還制作“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兩面大旗立于軍門之前,每次巡城則命士兵扛著這兩面大旗為前導,以激勵士氣。
元軍屢攻不克,又幾次向陳文龍勸降。十二月二十三日,元軍派太學生盧澤勸降。陳文龍怒不可遏斬來卒,懸頭于槊上,警告變節者。元軍又抓住陳文龍的姻親家,脅迫其寫書勸降。陳文龍大義斷親,焚毀書信,斬殺來者,復信說:“國事如此,不如無生,惟當決一死守。”
十二月二十五日,陳文龍遣部將林華、陳淵至福州偵察敵情。不料林華叛變,暗中與降將王世強勾結,反引元兵萬余人到興化城下,詐稱“宋兵來援”。通判曹澄見勢不妙,開城降元,元兵蜂擁而至,陳文龍寡不敵眾,力盡被擒。他見元軍在城中放火燒殺,怒聲喝斥:“速殺我,毋害百姓。”
第二天,陳文龍和子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將董文炳軍中,董文炳令左右百般凌挫,陳文龍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耶?”周圍的人無不為他寧死不屈的氣節所感動。董文炳還不死心,對陳文龍說:“國有興亡,家有成敗,汝是書生,何不識天時?”陳文龍回答:“國亡,我當速死?!痹獙⑺舳计髨D以“母老子幼”來動搖他,陳文龍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國恩,萬萬無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關念?!彼舳紵o法,在福州關押一段時間后,只得把他押送臨安復命。
海上官船拜文龍
離開興化時,陳文龍就開始絕食。途中曾寫詩與子訣別,表達了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強烈心聲。其詩云:“斗壘孤危勢不支,書生守志定難移。自經溝瀆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須信累囚堪釁鼓,未聞烈士豎降旗。一門百指淪胥盡,唯有丹衷天地知。”這一首愛國詩慷慨悲壯,氣貫長虹,感人肺腑,動人心魄,與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一樣,傳誦千古。
到杭州后,陳文龍被囚禁在太學里。景炎二年(1277),農歷四月二十五日,他要求拜謁岳飛廟。當他以孱弱之軀蹣跚進入岳廟時,不禁失聲痛哭,哀慟悲絕,氣絕而死,年僅四十六歲,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園里。宋端宗聞訃,下詔贈太師,謚忠肅,賜廟為昭忠。后人譽為福建的“岳飛”,尊稱為陳忠肅,與岳忠肅(岳飛)、于忠肅(于謙)合稱“西湖三忠肅”。文龍殉國,邑人為其立“宋丞相里第”坊,并于玉湖祠立像奉祀,建“二忠祠”祭祀陳瓚和陳文龍。明孝宗時追封為福州府城隍廟主神。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一中國后曾命中書省派員到地方訪求應祀的神祇。“凡有功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痹谏蠄蟮拿麊沃?,朱元璋特別重視南宋隆名并峙的兩狀元文天祥和陳文龍。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敕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于是,在福建境內建有“歷代奉旨祀典”的陳廟十余座。在祭祀陳文龍的寺廟中,以福州陽岐的尚書祖廟時間最早。
將陳文龍比作“海上保護神”,是由于明清時期,每三年科舉后,歷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狀元率冊封團赴琉球島(今沖繩)、臺灣島冊封當地地方官員,冊封團在海上行船,為祈求平安,將陳文龍塑像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海上官船拜陳文龍,民船拜媽祖”之說。
國畫《尚書公賜?!?/span> 陳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