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神“田公元帥”原來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為喜愛人間戲劇,善于音樂歌舞,玉帝準他下凡,功滿再回天廷。
三太子隨帶風、火二童來到人間,在閩中仙游石蒼山區(qū)高陽村一戶姓雷的畬族農民家庭投胎,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出世。由于嘴巴周圍皮膚烏黑,家人認為不祥,就抱到村外路旁田塍邊丟棄。隔不多久,被路過的木偶戲班發(fā)現了。班主見襁褓內的嬰兒嗷嗷哭叫,有一只毛蟹正爬在嘴邊用涎沫喂他,情狀十分凄傷;抱起細看,見帽沿上繡著一個“雷”字,便給取名“雷海青”,由戲班代為撫養(yǎng)。
戲班深入各地演出,生活流動不定。藝人們行路時輪流背負小海青,住宿時就把他放在戲簍里安睡。小海青吃“千家飯”,穿“百衲衣”,在戲班里一天天長大了。他長得眉清目秀,活潑天真,聰明乖巧,伶俐可愛;日日跟藝人們學讀書寫字,練彈琴唱戲。由于天資聰穎,膽識過人,到十八歲時長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一表人才,既能扮演不同角色,又會彈奏各種樂器,特別是擅長吹奏一種名叫“篳篥”的笛子。每當他的笛聲響起,不但引來滿山遍野的山歌唱和,連山上的飛禽走獸也會跟著翩翩起舞。
唐明皇“游月宮”時,羨慕天上仙樂,命樂師按旋律譜成《霓裳的衣曲》,帶回宮中欣賞;因排練時缺少一名吹簫的樂官,正在愁眉不展、唉聲嘆氣。忽有一樂師稟報:“臣聞閩中莆陽有一神童,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名叫雷海青。他無論任何樂器都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不管什么曲譜都一看就會演奏,尤其是一支簫笛,吹得加倍好聽。”皇帝聞奏,龍顏大悅,立刻派人日夜兼程,南下尋訪雷海青,宣召入宮,殿試錄用。
雷海青應召赴考,途中又收伏了金雞、玉犬二只神獸,以侍左右;入宮應試時,一舉中了探花。皇后看他少年英俊,博學多才,心中大喜,便親自為他簪花。雷海青拿起玲瓏剔透、晶瑩璀璨的玉簫,當殿吹響悠揚悅耳、優(yōu)美動聽的《霓裳羽衣曲》。滿朝文武百官、樂師名優(yōu)聽了,拍手喝彩,齊聲叫絕;唐明皇覺得,同自己夢游時聽到的天上仙樂一樣好聽,欣喜萬分,笑逐顏開,當即破格封他為翰林院大學士,并欽賜御酒飲宴獎賞。
雷海青喝醉于御花園中,公主覺得可愛,便用紅石朱涂紅他的臉孔,又用墨筆把嘴唇周圍畫成螃蟹形,額頭上倒寫一個“春”字。雷海青不知公主戲弄他,酒醒后用鏡子一照,發(fā)現面容改變,再也擦試不掉,根本無法回歸天廷了,只好安下心來,勤懇在朝為官。
雷海青忠心耿耿,精明能干,被玄宗任命為宮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園戲劇的教官。他不但教會江梅妃和眾樂工演奏自己所譜寫的樂曲《引梅敬酒歌》,會跳家鄉(xiāng)舞蹈《白玉驚鴻舞》、《八仙過海祝壽舞》,又把莆仙各地流傳的十音、八樂、大鼓吹和俚歌、山里詩等民間音樂、曲藝節(jié)目引進了宮廷,深得唐明皇的贊賞和宮娥妃嬪的歡迎。他還勤學苦練,成了琵琶高手,同時培養(yǎng)出不少樂師和梨園子弟,徒弟遍及八閩大地,成為一代戲劇音樂大師。
雷海青曾奉唐明皇之命,率領皇家梨園戲班來到莆田,慰問江梅妃的家鄉(xiāng)父母,首場戲安排在烏石山下東邊一里外的地方演出,戲棚高筑,觀眾如云,鼓樂喧天,萬人空巷。后人為了紀念這段盛事,就在此處興建“瑞云祖廟”及戲右,世人傳頌雷海青。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節(jié)度使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舉兵叛變,占洛陽、入潼關,攻陷長安城,逼走唐明皇,把雷海青以及教坊梨園子弟和宮廷樂官三百余人都擄進洛陽城,在凝碧池設宴慶功。安祿山為顯示威風,令雷海青和眾樂官彈奏琵琶宮樂,叫宮娥妃嬪歌舞助興。雷海青義憤填膺,拒不演奏。
安祿山看了發(fā)火,厲聲大罵道:“大膽雷海青!我安祿山現時打入都城,很快就要登基做皇帝,這江山已是我安家的天下了。你竟敢違抗君命,難道不怕死嗎?”
雷海青聽了,怒發(fā)沖冠,破口痛斥安祿山:“亂巨賊子!不思報效朝廷,還敢起兵造反,謀奪江山,逼走圣駕,濫殺無辜,罪惡滔天!
你有何面目敢在宮中發(fā)號施令、作威作福?”安祿山惱羞成怒,喝令手下用刀剜雷海青嘴唇:罵一句,剜一刀;再罵一句,再剜一刀hellip;hellip;先后剜了十刀!雷海青血流滿面,仍然罵不絕口;安祿山暴跳如雷,急冷將舌頭割掉,并大聲喝道:“不聽號令,立處極刑!”
只見雷海青口含鮮血,忍著劇痛,怒氣沖天,拼盡全力,將手中琵琶對準安祿山的頭部擲去!安祿山把頭一偏,肩部被擊中;琵琶砸碎,琴弦斷裂!雷海青滿面紅光,威武不屈,恰似一尊金剛菩薩,大義凜然,屹立殿中!殿上數百人眾,個人看了駭然hellip;hellip;
安祿山當殿受辱,氣急敗壞,立命刀斧手把雷海青綁到戲馬殿前,砍成四腿,車裂示眾!刀光劍影之下,雷海青英魂直沖霄漢,洛陽城萬民淚如泉涌!頃刻之間,滿天烏云密布,大雨傾盆而降hellip;hellip;這一天是唐天寶十四年八月廿三。京都軍民知道雷海青壯烈殉難,個個痛哭流涕,悲淚紛飛hellip;hellip;
天上玉皇大帝知情后,特賜三太子為“九天風火院忠烈大元”,敕封為人間戲神,主管梨園歌舞,又封玉犬為“靈牙將軍”,以護衛(wèi)三太子,民間稱為“天狗”、“白牙精”;那風、火二童為左右副將,金雞為隨從侍郎hellip;hellip;
安史之亂平定之后,唐明皇從四川避難歸來,獲悉雷海青忠貞不屈的悲壯事跡,倍加欽敬,頒旨追贈他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唐肅宗時又加封為“太常寺卿”,受萬民祀拜。
雷海青升天以后,忠魂時時顯圣,護衛(wèi)明君,庇佑百姓,讓天下五谷豐登,歌舞升平hellip;hellip;傳說郭子儀率兵收復長安都城時,雷海青事領天兵天將在空中助戰(zhàn),一舉殲滅賊寇,奪回唐寶江山。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兵追趕,從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風浪襲擊,萬分危急之際,雷海清在天上顯圣,帶神兵救難,海面風浪頓時平靜,君巨得以安然脫險。端宗驚魂稍定后,翹首仰望,但見云端上有一支天兵,護擁著一尊天將,帥旗上鑲繡“雷”字,因“雨”頭被云霧遮蔽了,只隱約露出下邊的“田”字,端宗誤認是姓“田”的神將救駕,于是頒詔天下,大塑金身,廣為奉祀,賜名“田公元帥”,四時香火供祭,以昭威恩、崇仰之意。后經仔細考證,原來是雷海青的神靈護駕,遂更加肅然起敬。
莆田家鄉(xiāng)人民無限懷念先烈,紛紛組成歌舞百戲,處處編演梨園故事,崇拜雷海青為戲神,世代虔誠奉祀。拱辰村頭亭民眾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率先立廟供奉田公元帥,以雷海青忠魂顯圣呈瑞彩的神話故事,取其名曰:“瑞云廟”,并建筑戲臺供戲班演劇,以示紀念。后來,莆仙及惠安、福清各地民間紛紛來此分靈,奉祀田公元帥,于是頭亭的宮廟便成為公認的“瑞云祖廟”。民間把他塑成紅面將軍,嘴唇周圍刻有十道刀痕,形如毛蟹,就是體現雷海青面對強暴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堅貞不渝,忠君愛國的高尚情操。瑞云祖廟香火旺盛,海內外田公信徒朝拜不絕,正是為了永遠紀念千古英烈雷海青!
(口述:鄭錦標 整理:黃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