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山海經》是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書,主要記載古代傳說中的地理,成書約在戰國時代,秦漢時有所增刪。全書共18卷,記述了古代傳說中的山川、道里、部族、物產等,保存了很多遠古的神話傳說 ,對研究古代文化、歷史、地理等有一定參考價值。
《夸父逐日》其意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孫子夸父與太陽賽跑。夸父在太陽落下去的禺谷,趕上太陽。口渴想喝水。到黃河和渭水中去喝水,黃河和渭水的水不夠喝。到北邊去喝大湖里的水,還沒有趕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丟下他的手仗,手仗化成了桃林。這篇短文,講述了巨人夸父與太陽賽跑的故事,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戰的雄偉氣魄。
自然界的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洪災之禍。因此,治理江河,合理利用水資源及抗洪救災成為人類戰勝自然的系統的工程之一。
治理江河,早在夏朝,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為了治理黃河,三過家門而不入,為后人留下了美談。為了發展水上交通,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開鑿了大運河,不僅連接了黃河長江,而且開通了從北京到蘇杭最長的大通道。建國后,比較著名的水利工程有北京十三陵水庫;有河南紅旗渠;有三門峽水利工程;還有1998年全國軍民長江抗洪救災斗爭的偉大勝利,至今許多人忘記猶新。
木蘭溪是莆仙人民的母親河。在治水方面,早在宋朝就流傳著錢四娘筑造木蘭溪的故事。解放后,于1958年至1960年困難時期,莆田人民修建了東圳水庫,成為莆田歷史上一件千秋功業。近幾年,興化大地又興起了改造治理木蘭溪和修建金鐘水利樞紐省重點工程。這是關注民生,符合民意,造福建子孫后代的善舉。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一定要發揚“夸父逐日”的精神,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堅持科學發展觀,敢于面對困難和各種挑戰,尤其在嚴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要英勇斗爭,頑強拼搏,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游炳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