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緒
黃績,字德遠,號獨不懼,生于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丙辰十一月十二日,興化軍莆田郡城前埭東里巷人。系唐御史黃滔十一世孫,曾大父袞,漕舉進士。袞傳必彰,業儒積善。必彰傳汝守,以累舉恩奉對修職郎致仕,娶妻李氏,封孺人。汝守傳子:長縝,字德玉,次績,系汝嘉從侄。縝擢寶慶二年(1226)丙戌科王會榜進士,累官京學教授,可惜英年早逝,著有《黃縝詩稿》。績少凝重,稍長,力學,棄舉子業,慨然有求道之志。初游淮浙,遍參諸老,學無常師,中年返里,聞陳宓,潘柄從黃榦得朱子之學,遂師事之。
朱熹創立之閩學,歷來稱之為“集諸儒之大成”“集濂洛關之大成”“致廣大,盡精微,縱羅百代”等。朱熹釋《孟子》謂孔子集大成;伯夷“圣之清”、伊尹“圣之任”,柳下惠“圣之和”,皆小成,而孔子“圣之時”,合眾小成而為大成,這就是朱熹新儒學之成就,堪稱和孔子一樣集前圣之大成。朱熹能深入研讀歷代各種典籍,辨偽存真,用“四書”代替在國家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五經”的權威。精辟且準確闡明“四書”才能彰顯以先圣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內在本質。其認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道理粲然,故將“四書”聯成一體,并加以詳情注釋,遂形成以“四書”為核心的集大成的新儒學思想體系。由是舉,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元、明、清時代朝廷科舉取士和學校教育的標準典籍,朝廷規定全國科舉考試采用朱熹學派的“四書”“五經”注解為主。尤以《大學》為入道之序。居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克己以滅其私,存誠以致其實。所以朱子集周程之大成、紹鄒魯之嫡統。前圣后賢之道,該括全備,則又孔孟以后,僅朱熹一人也。文公于諸儒之書,則去取之,考證之,而集諸儒之大成,以充分地闡發自己的思想體系。
朱熹佳婿門人黃榦《陳師復仰止堂記》:“仰止堂者,丞相正獻陳公舊第之東偏,晦菴文公朱先生嘗館焉。文公樂其道而忘人之勢,不遠千里而勤館人;正獻公樂道而忘勢,折輩行,館而與之友。二公之在此堂,道相與也。堂之南有山曰壺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立也。文公之館于此,正獻公之子皆摳衣焉。太守丞、寺丞宓,長而益嗜學,思文公而不得見;登其堂,望其山,如見其人焉,取‘高山仰止’之義以名堂,既與朋友講習于其中,而屬榦為之記。”見道之言,亦清澈無腐氣。既除直秘閣,主管崇禧觀,民感其德,尊稱“復齋先生”。
宓撰《仰止堂規約》:“宓家有堂,乃文公朱先生淳熙間來訪先正獻公所寓之館也。揭‘仰止’之名,以寓高山景行之敬,與友人潘謙之講誦其間。潘久游朱先生之門而有得者也。間有好修之士,旬一集,共講‘四書’,本文公之說而繹發明之如者十余人。潘謂‘人之為學,固不可以不博,尤不可以不約。’顏子曰:‘夫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博而不約可乎?’遂取圣賢格言為訓,又以呂氏鄉約櫽栝繼其后,凡存心養性之道,律己治人之方,條目具列,終身所行,不止于此。”
黃績既聞復齋陳公宓,瓜山潘公柄方興洛學,二公師勉齋者,勉齋師文公者,其遂北面執禮于二公,與同志十余人集于仰止堂,旬日一講,有口義。二公門人中尤稱陳平甫、黃德遠、顏君度、君立。及二師卒,德遠率同門友筑東湖書堂,請田于官,春秋祀焉。讀約聚講,如師在時。
黃績嘗撰《請諸友續講東湖劄》:“績曩受學陳復齋、潘瓜山二先生于仰止堂,時僅十有余人。朔有集,旬有講,著有規約。二先生歿,諸生自筑祠于東湖,蒙繡使楊使君撥祠田,為春秋二祀及朋友旬朔會聚慶吊之費,蓋已三十年,今同社之友凋零過半,績與柯學錄思過,阮教諭宣孫幸無恙,然歲月各近古稀,或衰或病,倘線脈不續,則此祠荊棘。于是私相與謀,鄉邦稱為善士,能讀我文公之書者,如顧任遠仁翁、顧東老潛夫、黃鏞器之、鄭與言直卿、林寅公伯良、林夢協若山、方至善夫、林應成汝大、陳端然仲弼、林桂高高父、鄭獻翁帝臣、方皙希點、林合若水、黃德星炳仲、黃強學能仲,一十五人,欲延至東湖,照仰止之規約,輪流講讀,俾同社之子弟各聽所講焉。講罷,蔬飯而已。庶演迤將墜之緒,以扶植二先生鳴道之初心。竊念東岡寺正先生宗主斯文,泝祖父之源流,挹朱、張之風味,真所謂聞而知者,欲借鼎呂之言,興起后學。績遂執此以請,諸友無不樂從,實拜先生以善及人之賜。軍學學正黃績請。”(見《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三十一)
宋興化知軍楊棟,字元極,眉州青城人。理宗淳祐二年(1242)壬寅,棟以編修知興化軍事。為學本于周、程,嘗進對:“止正心,修身之說乎?”對曰:“臣所學止于此,用之事親取友,治凋郡,察冤獄,至為簡易。”初闕里孔氏有曰仲良者,當唐敬宗時為莆田令,因家于涵頭。傳十余世,為宋慶元己未(1199),朱文公過莆訪得之,為語郡縣,特立先圣四十九世孫戶籍,以自別于齊民。至是棟為郡守,乃相涵鎮鎮官鄭雄飛為建廟,辟田,作書院,以訓其子弟云。棟本名士,奸相賈似道欲收時望,嘗論薦棟于帝。會彗星出,殿臣齊攻似道,棟以為蚩尤旗,眾少之。或謂棟陽言蚩尤旗,陰實欲告帝以逐似道,似道覺之,遂蒙疑而去。
初,棟即學作尊德堂,以處習靜劉公彌邵,彌邵卒,久無敢居者。績雖布衣,然為鄉先生三十年,門人著籙牒以數十百計,郡守、佐、博士,皆加敬禮。棟遂延黃績繼之。邑人黃仲昭論曰:“《大學》八條目,不可闕一;格物也,致知也,誠意也,正心也,修身也。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其本末相因,首尾相承,各有次第。況當是時,天子方以內修政事,外攘夷狄為急,若不先以格物窮理,則無以知治亂安危之機,吉兇存亡之道,雖勉強正心修身,亦表里捍格而難入,宜其以陳腐厭常不愿聽之,棟之學不知誰授,據此傳所言如此,其推其說以補之。”
涵江書院,在莆田縣北二十里,先是淳祐中知軍楊棟同涵江鎮官鄭雄飛作書院并夫子廟,仍給田以供祀事及月廩之費。景定四年(1263),知軍徐直諒請額,理宗御書“涵江書院”四個大字賜之。“祝洙,宋理宗時涵江書院山長也。新安人。郡守徐直諒論薦洙云:‘洙趨向不凡,學問有本。’其祖姑(祝氏)實為朱熹之母,而其父穆,嘗從朱熹于云谷,微言緒論,目染耳濡,洙在家庭講論精密,比來涵江,闡揚師訓,發明經旨,講篇時出,士論稱之。”黃績又因郡守之請,再兼涵江書院山長。然皆非其所好也。晚聞趙以夫作《易通》,與其上下其論,以夫謂為益友。咸淳二年(1266)丙寅八月二十九日,績卒,年七十一,葬于常泰里瀨溪松峰后山之原。
邑人工部尚書劉克莊年長績九歲,績子仲元應父所囑,特向劉克莊請銘,劉克莊為撰《黃德遠》:“余里中有二黃君,縝字德玉,績字德遠,辱與余游。余常語人:‘德玉余愛友也,德遠余畏友也。’德玉高科早卒,德遠少與兄齊名,既弱一箇,名愈重,遂為鄉先生三十年。門人著籙牒以數十百計。凡沾丐德遠毫芒者,多策名先登。德遠雖未解褐,然齒宿而德尊,然后牧守禮下之,如元夫鉅人,郡博士敬事之而不敢友。表正泮宮甚久,一日若有不樂者,拂袖去,久之國人大夫固請,乃復就職。德遠始游淮浙,遍參諸老,學無常師。中年還里,聞復齋陳公宓、瓜山潘公柄方興洛學,二公師勉齋者,勉齋師文公者,德遠遂北面執禮于二公,與同志十余人集于復齋家仰止堂,旬日一講,有口義。……晚聞虛齋趙公作《易通》,與之上下其論。虛齋曰:‘平生所得益友,惟德遠耳。’夏初得寒熱疾,既而有瘳,俄復委篤,猶勉東湖諸友接扶陳、潘一脈,且語諸子,以埋辭囑后村。德遠生于慶元丙辰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咸淳丙寅八月二十九日,年七十一。先是,有星隕于書樓之西,屬纊有雷雨之異。所著有《四書遺說》《近思錄義類》若干卷,于諸子百家有《讀略續略新略》,有《傳習問答略》,每謂遷固史,《新唐書》,皆未修之史。嘗借國史二百卷,九閱月手抄,讀徹首尾,其專苦如此,不喜作韻語,時有感興,自謂得風人之趣。……乃摭仲元所述之大者,敘而銘之。銘曰:昔河汾氏,終身田里。雖無事業,見隋唐史。讀經《中說》,百世以俟。傳之董程,付之郊畤。賢哉德遠,一布衣爾。著書滿屋,講學析理。誰謂君貧?貽厥以此。門有高弟,家有美子。吾銘必傳,君未嘗死。”
黃績傳次子仲元,字善甫,自號四如。宋理宗紹定四年(1231)辛卯十月二十八日生,莆田縣城內東里巷人。仲元為黃滔十二代孫。其父德遠讀書不問生計,客至雞黍不戒而具。仲元生母宋氏,故監丞公藻之孫女,名德麟,字瑞甫,通《九經》及《前漢書》,尤工楷法。宋氏教子有方,利導善誘。仲元八歲命賦八韻,日晡未就,笞之。仲元知孝悌,少刻志讀濂、洛、關、閩及父績所傳播潘、陳二師之書,學問長進。年十二喪母,然已工舉子業,鄉校屢占魁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