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才子戴大賓,十三歲入京考進士,一舉中了探花。少年得志,四海揚名。正德君皇帝當年微服游江南時,早就聽說莆田有一個神童名叫戴大賓,極善于對“對”:十歲時,他就以“步上丹墀”對“耕于綠野”,以“兩袖清風歸”對“一犁春雨足”,使民學先生震驚之余,欽佩不已,認定他滿腹抱負、一腔正氣,日后必成大器;十一歲時,又以“竹籃盛筍——公抱孫”對“稻草扎秧——父捆子”,使四方鄉親拍手叫絕,贊揚他學識淵博,才思敏捷。如今見他考場得意,心里覺得更加愛惜,想欲當面試一試他的文才,于是宣他進宮,命他對“對”。
正德君見了戴大賓,滿面答容地請他坐下,然后背著手,在殿上踱方步、想“對句”。當他看到自己身上的龍袍時,忽然心血來潮,念出了“對句”:“衣繡龍,龍纏身,身行龍動”。大賓考慮了一會兒,想起春節前在家張看戲時,他站在戲棚兜,擋住了一位千金小姐的視線,那位小姐叫她走開,他不肯,那位小姐用她頭上插的銀鳳出“對”給他對,“對句”是:“銀打鳳,鳳插頭,頭搖鳳飛”。這句“對”用來對皇帝所出的“對句”,豈不是正好?于是脫口而出,念給皇帝聽。傳說正德君聽了,仔細斟酌,覺得對仗十分工整,心想此生果然名不虛傳,一時高興萬分,就順嘴說:“寡人若得一子如你,則江山后繼無憂矣!”戴大賓一聽,立刻跪地磕頭,山呼萬歲,“謝主隆恩!”正德君見狀,自學失言,就行前對大賓說:“寡人只不過戲言耳”。大賓接嘴說:“自古lsquo;君無戲言rsquo;,學生愿聽圣命——父皇在上,請受皇兒一拜!”
正德君身下并無太子,正愁皇位無人繼承,這時看到戴大賓一表人才,心生愛意,心想何不如將錯就錯,順水推舟,且收他做義子,以便見機行事。于是扶起大賓,并傳皇后見駕,齊來商議大事。
皇帝把戴大賓的前前后后情況告訴了皇后,并說出自己的想法,征求皇后的意見。皇后看見戴大賓少年英俊,精靈麻利,舉止不凡,一表人才,實在可愛,就同意了皇帝的想法,決定認大賓為義子。于是,正德君當殿授封戴大賓為翰林院編修,留在宮廷聽用,并等待時機冊立為東宮太子。不過此事暫不對外公開,以免在皇族內部節外生枝,造成麻煩。
卻說此時,當朝宰相劉瑾權傾天下,為人奸詐。他知曉戴大賓聰明絕頂,才華橫溢,有意收買為自己的心腹。劉瑾的阿兄有一個女兒,長得十分標致,從小溫柔文靜。劉瑾打算將她許配給戴大賓為妻,就在宰相官邸辦了幾桌酒席,宴請文武官員,準備于席間勸戴大賓答應這門親事。
戴大賓深知劉瑾為人,明白奸臣誤國的禍害,很快識破了劉瑾的陰謀詭計,無論如何也不肯與奸賊同流合污。為了擺脫劉瑾的糾纏,假裝唱醉酒,把他大罵一場,罵得他狗血噴頭,罵得他面紅耳赤,罵得他頭抬不起,罵得他惱羞成怒,最后氣沖沖地離開相府,回到了“翰林院”。打那以后,他專心從事編修工作,再也不理外界的事。劉瑾雖怨恨在心,卻也無可奈何。
那一年,正德君覺得時機成熟,準備冊位戴大賓為東宮太子,以便繼承他的皇位。想不到大賓卻因積勞成疾,久治不愈,不幸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死時才二十幾歲,真是才子夭壽,皇帝、皇后和朝中文武百官,無不感到痛惜;莆田父老鄉親聽聞噩耗,更是人人流淚,個個心痛。后人有詩為證:“一代神童戴大賓,中了探花卻薄命;闊口橋上招親事,千秋萬代傳到今”。
為了紀念這位少有的神童、才子,家鄉的人們建起了禮堂,刻立石碑,世代傳頌少年戴大賓的廣博學識和非凡才華。(口述:陳培松 整理:黃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