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在村中廟會上觀賞了由知交故友一級編劇鄭文金先生編寫的《金青娃鎖在盒中》一劇,真為其引人入勝,匠心獨運的藝術手法所折服。觀后,更是倍感親切、心潮起伏、感觸良多。同時,亦為這輪晚顯的夕陽提前落山而扼腕長嘆!
該劇主要由《顯神算》開始,通過“巧”“薦”“驚”“求”與《險神算》幾幕情節,以環環相扣、逐步升級的方式與手法,生動而風趣地向觀眾客觀而現實地展示了一個靠借貸過年的“小生”金耀明,是如何因利所誘,為權所迫,從以《神算》騙村民起,逐步發展到騙知府、騙公主、騙公公、騙皇帝、騙番奴的。觀眾從演員維妙維肖,啼笑皆非的精彩表演中,全過程地窺視了一個封建時代的小書生的人格是如何被現實社會所無情地扭曲、放大,以至最后黔驢技窮喊出了“金青娃(耀明)死(鎖)在盒中”的絕句。誰知,卻因地方方言“諧音”之故,歪打正著,又再一次絕處逢生、饒幸混過關。
這里,為什么說該劇是匠心獨運呢?請看作者是如何將一個半途改行的“小生”塑造成為“孔明馬前課顯身”的“神算”先生的?劇中不乏必然與偶然的迷信與科學、碰撞與巧合。請看,在“顯神算”中,從見牛系牛開始,到裝腔作勢幫村民算牛,這就一語道破“測算”的天機,是純屬騙人的偽把戲。接著,在《巧神算》中,卻是其妻根據長年積累的生活經驗,用顯出水珠的“鹽戈”幫他算出當天午后有雨,使求雨心切的知府嘆服,一舉成為“江南神算”;同時,又為知府薦其上京破案預作鋪墊。在《驚神算》中,由于不忍生離死別,夫妻預設家中失火,妻吊計策,結果又使與其同回京城的公主及首犯侯將軍信服其測算之神。而這種“神”技,卻對侯將軍(藏玉璽的始作傭者)在無意中起到了敲山震虎的威懾作用,迫使他在以下的《求神算》中和盤托出偷藏玉璽的原委,使得金耀明了解案件的全貌。從進京前的“連神仙也無計可施”到現在的“底氣十足”穩操勝券了。其寫作技巧真是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故事情節跌蕩起伏,驚險交錯,真正是能仔細微處見真功!
該劇由于有上述安排的許多偶然與必然,迷信與科學,才增加了可觀賞性與回味點,是社戲中難得一見的好戲。難怪,當時,場上時而鴉雀無聲、時而笑聲雷動,形成臺上臺下心心相連、情感共鳴的感人局面。
最后,還值得一提的是,該劇是鄭文金先生病重期間饋贈給社會的最后一筆精神財富,更是彌足珍貴的!因為,我與他既是同宗堂兄第,又是知心朋友。所以,可以說是非常了解他的。須知,他是從連隊文書開始,通過函授戲劇,依靠苦心立志耕耘,“日夜擠奶”,點血成文,化文為金,才逐步成為莆仙名編劇,而榮登文化藝術的光輝神圣殿堂的!他生前曾是市文化先進工作者,縣政協委員,榮獲“田漢文學獎”。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病魔覓小詩”。文金先生已故一年,幽明相隔,謹以此文作為追憶故友,緬懷鄉賢之拙作,寄托難以言表的哀思與沉痛心情吧! (鄭元松)